临近周末,与同事说起小长假计划,我说要去爬‘山’,恩,佛山。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坐广佛线,只是这一次几乎是从头坐到底,才体会到两者的差别。佛山,是一种轻慢的生活地。打祖庙站出来,附近少有高楼大厦,在祖庙一旁有一小高地,浮雕石砌展示着佛山的历史名胜。来此之前,佛山给我的印象是功夫之乡,舞狮文化浓厚。今在这小高台,方认识了另一面的佛山。高台一左一右两个石阶供人上下,一边石阶建有石牌坊,高台上安放着一仿古的雨亭,沿高台四周遍植林木,树下,闲散地坐着几位老奶奶老爷爷和一些中年大妈。他们各占着高台一角,一个人,一张凳,座位前席地放着一张红纸,上书看相、算命、占卜、周易之类的文字。我好奇地四顾环视了一番,见一批命先生正在一青年面前高谈阔论,正想过去‘见见世面’,忽一老婆婆喊道:靓仔(粤语),边朝我招手点头,神情颇庄重严肃,吓得我是微笑着当礼貌,落荒而逃。听说佛山好多会两手的,原来还有会几嘴的呢。
沿着祖庙路往前走,不远处有一仁寿寺,里面有大殿正在修缮,礼佛的信众端着一幅虔诚模样,在佛前祈求许久。在默念完几篇‘课文’之后,他们满心足意地走了。我看着舍利塔中的佛像,想起广州长寿路附近的华林寺的五百罗汉像,许多佛手金身上被放上钱币。
自仁寿寺出来,再往前走,卖字先生照着本子挥毫写着春联,也不去管我这个看客一直盯着他看。后来,便走到了梁园。这梁园,有一个大大的后花园,中庭有小径曲折,藏山藏水,自成格局。园林的美,不用去江南,自可从此作一番领略。在梁园里的刺史家庙,从庭前看颇为庄重,两边为架梁式拱廊,有从厝围护着,由建筑规模样式可见当时刺史的地位权力。可惜现今进入,能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正厅,摆放着非遗公仔和一些山石盆景,总让人觉得与家庙二字不甚协调和谐。看罢梁园,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景想用文字去描绘,有一种念头在生成。不知怎的,走进卧室、书房、厅堂,看着那些床榻、家具,竟不禁想在此小住一番。后花园里,在韵桥上往前望,该是微风垂柳落叶舟,平湖卧莲涟漪漾。只是这里有湖有水,突兀地还有喷泉,这泉,倒是一下子把园林之美洗净了。恩,一干二净。
走在佛山的大街小巷,车缓缓而行,见工地许多,但无热火朝天赶工赶点的迹象。不知不觉见走过一个个街区,沿公正路为隔线,一边是‘现代’建筑,钢筋水泥,一边是旧时平房,残破间透着危险。新的建筑并不算高,骑楼样式建筑倒也与周遭相融洽。旧式西关建筑,大多附生蕨草,久无人居住的,已岌岌可危。在留鹊巷,一些老人在屋内打扫,做饭,屋子便有了生气。建筑的生命,是靠居住在里头的人在维系。回想在广州恩宁路上遇到的一个万科地产承建的旧城改造项目,许多历史故居受到修缮,引入文创,昔日的破败屋舍又焕发出新的生命。我想,今之中国,需要多一些有情怀的企业家和民间团体,去维护我们的传统与历史,去打造我们的‘宝藏岩’。
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建筑,诸如港珠澳大桥、广州塔之类,展示着我们的建筑能力,贴合我们建筑大国的标签。许多建筑工程,确确实实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说地标性建筑,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往往千篇一律,鲜有美感。建筑本身兼具有传承地方传统特色的职能,脱离了本土文化的建筑,除了给人宏伟震撼之外无他感。传统与现代之间,若非文化碰撞融合的自然过渡,其断层之处,美亦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