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与女儿一起成长

与女儿一起成长

一一兼评李霞散文作品

“我喜欢阅读,在我阅读的同时,也是为了陪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养成一个爱上读书的好习惯。我喜欢写作,写作的目的也是带动孩子一起陪养兴趣。”我对李霞的这句话很感兴趣。诚然,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单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要跟女儿一起成长。这是一个做妈妈的责任,是培养孩子的一种艺术,在漫长的过程中,也会品尝一种人生的幸福。

李霞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伴随着女儿的成长而养成的。她最初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是为了满足女儿的好奇心。女儿小时候每天对李霞都问一些“为什么”,李霞在很多时候不能做出正确回答,似是而非地搪塞孩子。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已经不满足于妈妈的回答,表现出了不高兴的样子,这时的李霞真正认识到了妈妈对女儿的教育与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她在忙碌中开始翻阅学习资料,起初是针对女儿的提问,去书中查询一些“为什么”,慢慢地自己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阅读给她带来了愉悦,她在这种愉悦中汲取着养分,不断地启迪着自己的灵魂,对女儿的“为什么”也能回答的较为理性,较为具体。女儿上了小学甚至上了初中高中后,母女还经常常就一些新奇的问题对话。十几年如一日走过来,在女儿学业不断进步的同时,李霞惊喜自己也“大有长进”,尤其是对文学的书籍,从简单的阅读到深入的理解,她觉得自己心里充满了故事充满了词汇。女儿考上了大学,她也感到自己好像是再一次走进了大学校门。这种与女儿一起长大的感觉真的很好,幸福感充盈了她的全身。   

在数十年的阅读中,李霞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文学素养在不自觉地阅读中渐渐提升起来。因此,写作便成了她的爱好,也成了一种业余生活的常态。

李霞就读于泰安林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企业做财务管理。最初是干出纳,两年后担任会计。这是一项非常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霞怀着满腔热情,天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很快,她就由衷的喜欢上了财会工作,每天埋在数据堆里,感觉很开心,这种开心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她很认真,认真地处理着每一笔账目;她很细心,细心地查看着一笔笔账单。说一个小情节,就看出了李霞对财务工作的态度。有一天刚刚到班上,出纳芳芳笑着对她说,姐,午饭让老板请客吧。李霞说,好啊,双手赞成。芳芳说,昨天对账,有个客户打款,货款是五千元,结果我们收到了五万元。刚查到款,客户打电话来要退多余款。李霞说,是这么回事啊!并跟芳芳开玩笑的说,我还以为你交了桃花运呢,接了个电话笑的乜个样儿。咱这一行,啥事都要认真谨慎。你看,一点小马虎,手一哆嗦,多写了个零,就出事了。说起来是笑话,工作时就不是笑话了。

生长在昌乐县汶河北岸的李霞,同许多游子一样,十分眷恋着家乡。她的散文离不开家乡这个话题。二十多年来,她脑海里经常闪现的是家乡那种原画面。“我在音乐里听到了溪水哗啦啦的声音。闭上眼睛,昨日在老家的情景重现在我的脑海里,拿出手机,我想用心记下来因为那是我深爱的故乡,有家有爱的地方。”(《故乡的原风景》)在故乡,李霞看到的是三五成群的麻雀,站在榆树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似乎它们也在欣赏着大自然的景色。一只小麻雀撒娇卖萌的从树枝一侧“噌”一声飞到另一侧,其它的也跟着追逐着,打闹着。旁边的喜鹊也时不时地叫上几声,仿佛鸟儿在交流着它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清鲜的空气扑鼻而来,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在天然的氧吧里,舒服得让你流连忘返。李霞看到的是柏油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开满了粉红色的紫叶李,黄黄的迎春花,梅红的紫荆,洁白如玉的梨花和晚开的玉兰花。玉兰树的枝头上翘着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它们之间一簇簇的既相互拥抱,又错落有致的交叉着,争先恐后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李霞还看到那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使劲儿低头吐露出它长长的绿穗。而在白杨树对面的松树,却昂头绽放着自己火炬式的花穗。它们像一对初恋情人,含情脉脉的审视着对方。微风吹来,白杨树的绿穗随风摇曳,似乎要去亲吻松树的脸颊,而松树的火炬花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放,仿佛要等待白杨树拥抱的那一刻。当然,家乡的原风景不仅仅是这些。李霞眼前的倒垂柳也不甘示弱,“千条万条”的柳枝吐露出嫩黄的柳絮;绿油油的麦苗整齐的排列着;菜畦上的菠菜仿佛要与麦苗媲美似的,格外张扬;有几个人在地里忙忙碌碌的挖着菠菜、婆婆丁、苦菜……很显然,这是个春天,是个生机盎然的四月。在李霞眼里,故乡的这种原风景永远是美丽的,永远铭刻在她的脑海里,存留在她的内心中。

如果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钟情于故乡的秀丽,是文人的浪漫情怀,那么真正根植于内心的是那份真诚的爱,父母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岁月无情,剥蚀了父母的大好年华。今天的父母亲都变老了,我们能做什么呢?一份淡淡的忧愁袭上了李霞的心头。“挂断电话的那一刻,母亲的影子从我的脑海里走过,母亲没有文化,但母亲也是勤劳、善良、吃苦、节俭的人。年轻时的母亲,手很巧,记得小时候给我和弟弟做鞋子穿,母亲都把鞋帮用针绣上五颜六色的花。穿着去上学,街坊邻居的婶子大娘们都夸母亲的针线活好。”“今天的父母亲都变老了,头发变白了,眼眉也低垂了,苍老的脸上皱纹也变多了,个子变矮了,母亲的腰还有点弯了。多亏弟弟家离的近,能去照料父母亲,有啥事都是弟弟在家跑前跑后的多。弟弟一家人无怨无悔的付出,默默地感动着我。自我出嫁近二十年来,每年弟弟家地里种什么,弟弟都是第一时间送来,让我们一家人尝鲜,我和老公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有你这样的弟弟真好。”(《父母老了我们能做什么》)李霞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赞扬了母亲勤劳善良的良好品德。记得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每年到阴历的八月十五左右,红红的枣儿挂满了枝头,枣子下园时,母亲总是拿着一些枣子给左邻右舍的去送。母亲经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母亲还喜欢听戏唱戏,饭后,母亲又听起了吕剧“小姑贤”,还引不住地哼哼几句。

李霞的文字很干净,行文如流水。李霞的散文,既有场景的描写,又有人物的对话,乍一看还以为是小说。从在各种媒体发表的散文中能够看出,李霞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她受益无穷,内心孕育了很多文学原素,这为她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值得一提的是,李霞的散文,有一种超然脱俗的个性。她试图抛弃喋喋不休的叙述,注重人物心理挖掘和景象描写,用人物对话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难看出,李霞是读了不少名家的散文作品。她的文学功底,她的行文风格,如果不受真实人物局限,展开想象的思维空间,足可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应有的责任和一种担当,然而要做到好处不是很容易的。孩子生长期,正是家长创业期,繁忙的工作会冲淡这种对孩子的呵护或者说是教育。像李霞那样,把对孩子的呵护教育当成刻苦学习,积累知识,成长自己的机会,就不是被动地畅游在书海里,行走在文字间。我欣喜地看到,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又一个坚韧不拔的"行者",她将把埋藏在心中的文学底蕴,用隽秀的文字展示给读者,虽然说不上是多么丰盛的大餐,然而也一定会是有滋有味的精神食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