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女儿苏明玉是个理财高手。理财对现代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稍有些资产的人,都会利用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附加值和时空差异性,来实现财富增殖。
理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不仅现代人犯难,古代人也经常为打理财富而煞费脑筋。
中国古代以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人们增加财富的手段很单一,种地、打粮、攒起来……如此周而复始。
所以最早的理财模式都很保守,核心要义就是一条:多挣少花、靠攒致富。
苏轼被贬到黄州时,生活过得很拮据,于是每月把4500文的薪水分成30串,每天取一串来花,如果有节余,就放到一个大桶里攒起来。
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理财观念,在有限的财富里压榨空间,虽然也能节省一些收入,但是靠省永远是省不出更多钱的。
司马光和苏轼是一个路数,对金融没概念,他认为,天下的财富就是一个固定值,就那么些钱,要想致富就必须节流节流再节流。
因为这种理论基础深、信徒多、支持者多,所以司马老爷子一直理直气壮地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靠这个理论和政敌王安石摩擦了一辈子。
那么王安石有啥理财观念,值得司马光咬一辈子不松嘴呢?这就要说到以王安石思想为代表的第二类理财理念:靠资本流动来实现增值。
比如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老百姓买不起种地的青苗,朝廷就出钱帮你买,先解了燃眉之急。等你庄稼打出来了再还朝廷,不过要加二分利息。
同样是这些钱,交给司马光只能存库里,存一万年也不会多一个大子儿;但给了王安石经营,老百姓也得了利,朝廷也得了利。这就是王安石拍胸脯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奥秘所在。
让资本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千古不易的理财真理。虽不至于一夜暴富,但起码不会坐吃山空、越来越穷。
这类观念不那么陈旧,又能实现一定增值,在王安石之前已有许多人实践过。
比如《汉书》记载过一位叫白圭的人,头脑十分灵活,主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市场上某种物资价格低他就买进,等到市场需求旺盛再出售,从而赚取差价。
在古代古人就有理财的想法了,换做现在,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理财思维,理财就是让钱生钱,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们熟悉的首富李嘉诚,他出生于普通的教师之家,他在钟表公司打过工,在塑胶厂当过推销员。22岁的时候,他想辞职创业,于是借了一笔钱开了一家工厂,从此渐入佳境,成为商界的传奇,后来成为多年的华人首富。
国美电器的创始人黄光裕,他获得财富的法宝就是会借钱。他17岁的时候,就跟哥哥向银行贷款做生意,创立了国美电器,一步步成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