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和佛教接触,是因为我的奶奶。我奶奶在生活外是信佛的。这意思是,在生活上,不按佛教徒那样过。但是现在,初一十五都会庙里上香。
听说,我奶奶年轻时期是很厉害的。干活、搞生产。那时,是不信佛的。自从爷爷过世后,才“皈依佛门”。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需要理由,所以有了宗教。或许用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奶奶,晚年信佛。似乎就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慢慢地,这就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每个人都想享受,这点却是人所共有的。
似乎佛教本土化的产物,就是禅。而禅的出现,也体现了东方特有的味道。
禅不单是士君子随遇而安的生活幽趣,也不单是出家人断绝红尘的悟佛明道,还是普通人抛却烦恼的精神寄托。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用生活态度来概括。每个人活着都有一种态度,尽管有些人并不能说明是为了什么而活。但是,往往这些人是凭本能而活着。
我是最羡慕这些人,活得简单。可是,往往这些人对人类的发展建设没什么很大的贡献。因为这类人并不能创造很大的价值和财富,不过这又是别的话题了。
我们普通人不必像寺庙里的和尚、尼姑,那样需要出家才能,才可以拥有禅的生活态度,现代人,活在这个物质欲望纵横的世界,如果你的精神层次不高的话,那么你就会被物质化。物质的充足并不能就给你带来精神上的富有。只有你有了禅一般的生活态度,有从容的生活态度,那些物质财富才更有意义。如果你的物质财富不是很多,但是你的精神财富更富有的话,至少你会活得充实。这也不错。
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本质上都比较注重生活的和谐,追求心灵的宁静。于是,在“禅”的生活态度上就殊途同归了。只是形式上略有差异罢了。比如日本人对生活的在意,细致;印度人的瑜伽;韩国人和台湾人注重家庭。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禅”的生活态度。
中国禅宗就是开了这先河。“禅”并不是单一的敬畏,修行,还要生活。修行者不能忽略生活,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只要有了“禅”一般的生活态度,你才会活得从容,才不会对生活中的问题感到恐惧,反而感到有所寄托,有所目的。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少叔夜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