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好好写作业,只要家长做到这几件事!

陪写作业,大概是所有家长的修罗场。


很多家长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都在身边看着了,孩子怎么还能写一点就停下来玩一会;一道那么简单的题,得盯着看半小时还下不去笔;一写作业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对劲,玩的时候就一点事都没有。每天跟孩子死磕到12点,实在是两败俱伤。


但是看着都能写成这样,不看着,岂不是彻底完不成作业了?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建议你去看看《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这本书。作者指导了超过1万名孩子,让他们的成绩实现飞跃性的提升。她告诉我们,陪孩子写作业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把作业完成,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能力自主学习。当有一天孩子能够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时,家长就不需要再陪着写作业了。


那怎么去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呢?


这本书给了我们明确的操作指南。


一、做好这四件事,你的孩子也能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孩子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并且有预习、复习、认真做题,及时改错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我们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就尽量帮助他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以下四点,建议你做到。


1.帮助孩子设计并尝试实践一套家庭作业时间表


好好完成作业的核心之一是能够合理安排自己写作业的时间和内容。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这段时间的任务和和目标来协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并且按照先容易再困难再容易的顺序来安排时间。


这样孩子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会增加信心,更容易接受后面的挑战,挑战过后孩子很累了又可以做些容易的事情收尾,精神会得到放松。


2.我们要以身作则


在要求孩子专心做作业,不要玩手机时,我们自己也要这样做。不能一边要求孩子,一边我们自己却在旁边肆无忌惮的玩手机。


没有好的示范,孩子只会表面上迫于权威遵守要求,但并不能真的做到接受要求,当他自己开始独立写作业时,就不会遵守这个要求了。


孩子写作业时,我们可以在旁边看看书、做做工作,做一个好的示范。


3.有问题要一次性讲解,不要在过程中去打扰孩子


孩子做作业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课堂上没太听懂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一次性收集和讲解,切记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不对再去打扰。


我们可以先帮孩子梳理一遍今天的知识点再做作业,或者做完后再统一讲解不会的题。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远比让他一次次去改正错误重要的多。


4.检查作业要淡定


我们检查作业的目的,并不是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做对了或者做错了,而是让孩子养成认真、专注、总结的好习惯。切记一上来就发火“这么简单的题怎么错了?”“这道题做了八百遍了,还错!“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检查错误并改正,即使有一些错误他没有发现或者不会改也不用着急,可以让他再去看看书或者问问老师同学等。让他养成检查、改正、及时求助的好习惯就可以了。


除了以上四件事要做的事,还有四件事一定不能做。


二、不想让写作业变成孩子的噩梦,这四件事不要做


1.不要一直盯着孩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会一动不动的盯着孩子。被这样盯着,孩子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会不知道怎么下笔,也更焦虑和无措。本来会做的题也不知道怎么做了。


陪孩子写作业,最好就是孩子做孩子的事,家长做家长的事,大家共同在一个专注、认真的环境下学习、工作。这样,既有一个监督的作用,孩子也能学习的更自在一些。


2.不要出声提醒


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会看不惯一些孩子的坏习惯,比如坐姿不端、写字潦草等,于是就忍不住时不时的出声提醒孩子。


其实,这是非常影响孩子的专注力的,他会在写作业和回应你之间来回切换,写作业的效率自然就变低了。所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调整环境或者单独找时间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而不是在他写作业的时候通过不断打扰他来纠正。


3.不要给予消极的非语言信息


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在陪写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皱眉、瞪眼、叹气等消极的动作。这些动作很容易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会非常影响孩子的情绪,制造紧张的气氛。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即使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也要克制自己做出这样的举动。


4.不评价


孩子在写作业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去评价孩子作业的问题。比如:这题你又做错了;你的字真是写的越来越难看了。


这些评价不但不会让孩子及时改进,还会让孩子作业的质量越来越差。一个原因是你不断的打断孩子,让孩子无法专心写作业;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会有依赖心理,反正爸妈总会把我的问题指出来的,我就不用那么认真了。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让孩子先专注的完成作业,再引导他自己去检查,让他养成专注、认真的好习惯。


以上就是家长陪写作业的“四要四不要”了,如果你也被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困扰着,那你一定要去试一试这个方法。如果你还想孩子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别忘了去读读这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