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是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掩埋地下,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树脂失去挥发成分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它常与煤层相伴而生。琥珀是碳氢化合物,含有琥珀酸和琥珀树脂,琥珀的形状多呈饼状、肾状、瘤状、拉长的水滴状和其它不规则形状。颜色多呈黄色、橙黄色、棕色、褐黄色或暗红色,浅绿色和黄色、淡紫色的品种极为罕见。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性脆,无解理,具贝壳状断口。琥珀为有机物,加热到150℃即软化,250℃-300℃熔融,散发出芳香的松香气味。琥珀溶于酒精。常含有昆虫、种子和其它包裹体。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目前学界认为,蜜蜂是从一种泥蜂总科的古黄蜂分支进化来的。但是这种古黄蜂是穴居的掠食者,而蜜蜂是以植物源为食的采集者。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蜜蜂走上了这样独具一格的进化道路呢?
这一进化始于白垩纪,被琥珀化石记录了下来。那时的古蜜蜂同时具有了现代蜜蜂和古蜜蜂的形态特征。因此,白垩纪古蜜蜂被认为是现代蜜蜂的起源。
白垩纪早期(1亿年前)古蜜蜂琥珀化石描绘图
同时具有蜜蜂的形态特征(分枝羽状毛发,没有后足刮擦器,没有后胫骨棘等)和古黄蜂的基本特征(成对的中胫刺和细长的基跗节)
那时的一些琥珀化石也证明了白垩纪时期的古蜜蜂就已经开始采集生活。例如,其中一个化石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全身沾满花粉的古蜜蜂正要满载而归,一直栖息在花朵中的三爪蚴(yòu,一种甲虫的幼虫)也伺机而动。当古蜜蜂起飞时,21只三爪蚴就搭乘上了这趟免费“班车”,想跟随古蜜蜂回巢,享用蜂巢里储存的花粉并寄生在蜜蜂幼虫身上。或许是“乘客”太多,蜜蜂不堪重负,恰好被滴落的松柏树脂包裹住了。
就这样,白垩纪古蜜蜂的访花经历被定格保留了下来。历经亿万年,它向人类讲述了蜜蜂祖先的一个重要生活选择——从肉食者变为植食者。但蜜蜂祖先为何放弃杀戮,奉行了素食主义,至今仍是个巨大谜团。
学界认为,以采集为食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不需要四处寻找猎物,只要探访数量众多的花朵即可,是一种较为安稳的生活方式。蜂类祖先特立独行,选择了一条自己的生存道路,蜜蜂这一物种便诞生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蜜蜂祖先的一个选择,改变了之后整个植物类群的命运。
人们一度认为,是被子植物的繁盛促使蜜蜂开始采集,从而促进了蜜蜂的物种起源。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是古蜜蜂的出现带来了被子植物的繁盛。众多化石显示,白垩纪时期陆地植物中占据霸主地位的是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只有小部分的小花被子植物崭露头角。蜜蜂的祖先在这一时期也主要以丰富的裸子植物花粉为食。然而裸子植物主要通过风媒授粉,古蜜蜂的传粉对其作用不大。
但对于被子植物来说,古蜜蜂的出现就意义非凡了。蜜蜂访花,使花粉在不同花朵间“交流”。花粉里携带的遗传物质,也因此能在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进行重组。这极大促进了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同时也协助了被子植物的繁殖和扩散。在被子植物出现时,古蜜蜂已经以传粉者的身份存在,随后成为被子植物爆炸性发展和该植物种群称霸陆地的背后驱动力。
蜂巢化石的形成过程
蜂巢化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首先,蜜蜂或其他昆虫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筑巢,这些巢穴通常由蜡质材料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这些巢穴逐渐被埋藏在地层深处。在地层深处,由于高温、高压以及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的作用,巢穴中的蜡质材料逐渐被矿物质所替代,最终形成了化石。在这个过程中,巢穴的形状和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使得我们能够在化石中看到古代蜜蜂或其他昆虫筑巢的痕迹。
蜂巢化石非常稀有,琥珀包裹蜂巢的化石几无,没有借鉴可寻。
在所有化石类,只有琥珀是三维体的保存。近乎完美的封存了亿万年前的生物。今天更能直观古蜜蜂的生活状态,与现代蜜蜂的差异和演化。
注:本文是学习备用,不参与商业用途。
如有转载需说明,学习同分享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