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时代重拾深度阅读:一个让书本真正属于你的方法

你好,我是孙老师,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请叫我,孙老师平时除了认真工作、努力生活之外,我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读书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挺“磨人”的。

很多人不是不爱读,而是不知道怎么读——读不进去、读不懂、读了就忘,甚至越读越迷茫。

其实不光现代人这样,古人也有同样的困惑。比如南宋的大儒朱熹,他一生读书、教书、注书,对“怎么读书”想得特别深。

他的弟子们甚至把他的读书心得编成了一本书,叫《朱子读书法》。你可能听过一些他的说法,比如“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还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这些听起来很“老派”的话。

老实说,我第一次翻《朱子读书法》也有点失望。六条方法,看上去都是大道理,没什么“技巧”。

但后来真正静下心去读他讲的原话——那些来自课堂、书信中的口语化的表达——才发现,朱熹不是在教人“怎么翻书”,而是在谈“怎么通过读书来成长”。他的话,哪怕隔了八百多年,依然能戳中今天我们的阅读痛点。

所以今天,我不想像教科书那样一条条讲那“六法”,而是借朱熹的眼睛,聊聊我们到底为什么读、怎么读、怎样才算“读好了”。这些内容不只来自书本,也来自我这些年读书的切身感受。

本文4300字左右,烦请耐心阅读,一定会有所收获,成功永远属于那个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你。

01

先别把读书太当回事

朱熹有句话特别有意思,他说:“读书已是第二义。”意思是,读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第一义是什么?是明白道理,并且在生活中践行。

朱熹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理”。做官有做官之理,持家有持家之理,就连种田也有它的理。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也不是为了攒一堆知识点去炫耀,而是通过文字去触碰那些根本性的道理。

因为人这一生精力有限,而圣贤们把他们体悟到的东西写进书中,我们读,就是在“借他们的眼睛看世界”。

但他也提醒:这些道理并不是外在于你的。它们本来就埋在你生命里,只是如果没有经典的触发,你可能一辈子都意识不到。

所以,读书其实是一个唤醒的过程。你不是在学某个“答案”,而是在别人的启发下,重新认识自己。

这也回答了那个常被提起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答案非常实在:读书是为了做人,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能处理好事情的人。它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也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一件有实际用处的工具。

所以朱熹特别强调,读书之前得先有“我”。这个“我”,不是装满偏见的我,而是一个有主体性的、愿意真诚面对世界的人。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你读的同时,也要让书来“读你”。

真正的阅读,是一场双向的对话。

02

道理不在高处,在生活里

经常有学生问朱熹:圣人境界那么高,我们普通人怎么学?朱熹直接说:“不要说高了圣人。高了,学者如何企及?越说得圣人低,越有意思。”

他觉得,很多人讲经典,讲着讲着就飘了:本来很朴实的道理,被讲得特别高深;本来很亲切的话,被推得遥远;本来清楚的内容,被说得云里雾里——这反而让人不敢接近。

朱熹年轻时见过他父亲的朋友李侗。那时朱熹意气风发,见面前准备了一肚子“大道理”,想在长辈面前表现一下。结果李侗听完只说了一句:“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而面前事却又理会不得。”——你道理懂得不少,眼前的事却一件也处理不好。

这句话点醒了朱熹。后来他常拿“面前事”作标准:一个人是不是真懂道理,要看他能不能过好日常的生活。能不能和人正常交往?能不能处理琐事?能不能照顾好家庭?有些人说起来引经据典,但生活却一团糟——在朱熹看来,这不算真读书。

儒家向来不太相信所谓“低情商的天才”。真正的智慧,是可落地的生活能力。

03

别被“金句”骗了

朱熹特别反感那种用几句话概括一整本书的读书方式。

他举过一个例子:有人天天讲《诗经》,朱熹问他《关雎》讲了什么,那人字词一概不懂,却张口就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的话,当然没错,但除了这种高度概括的评价,他什么也说不出来。

朱熹讽刺道:孔子还说过“思无邪”呢,要是这样讲,《诗经》这三百多首诗,用这十一个字就能讲完?那我们还读它干嘛?

还有一个例子。有人讲《周易》,总结了八个字。朱熹年轻时觉得这样很厉害,后来他老师李侗说:这八个字固然好,但《周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部分怎么落实到这八个字上?如果不讲清楚具体关联,只扔给别人一句纲领,不是耽误人吗?

这些话在今天尤其值得警惕。我们太习惯“干货”“金句”“三分钟带你看完……”但这种碎片化的获取,就像只吃维生素片却不吃饭——也许能维持生命,但终究少了味道。

真正的好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细节、有语境、有血肉。只取“精华”,就像旅游只打卡网红景点,看似去了,其实什么都没真正体验。

04

慢一点,少一点,反而更好

现代人总追求“一年读100本”“快速阅读”,朱熹却反复说:贪多没用。

他建议一段一段读,读完一段再下一段。他说小孩子背书快,正因为他们字认不全,只能专注在眼前几句。

他还打了个比方:地方官算账,如果等攒到几万贯再算,中间错了很难查;但如果二三十贯就结算一次,有问题立刻能发现。读书也是这样,小段推进,及时消化。

很多人以为博学是美德,读得快是本事。朱熹却说:人的精力有限,书的分量却很重。一次读太多,就像小马拉大车,根本拉不动。他说有些人“看着这一页,心已经跑到后面去了”,其实什么都没真读懂。

他主张“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把时间放宽,把任务定小。比如决定一年就读一本书,每天只读一页。但这页书要“大施功力”:反复读,想到底,不明白不罢休。

他还引用一位高僧的话讽刺那些读得多却用不上的人:就像拉一车兵器上战场,耍完一件换一件,看起来热闹,其实没用。

“我有寸铁,便可杀人。”真正有用的道理,不需要多,只要一点,但要是你真正吃透的那一点。

05

轻松读书?不存在的

朱熹从来不掩饰读书的“苦”。他说读书要“用上全部精力”,甚至“把心葬在书里”。“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

怎么才能做到?没什么窍门,就是重复。“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这话听起来很“笨”,但很多事就是这样——枯燥的重复,往往是提升的秘诀。

他打过很多比方,每个都带着一股“狠劲”:读书如猛将用兵,直接鏖战;如酷吏审案,毫不留情,追到底;如捕快捉贼,哪怕一文钱也要追回来;

最出名的是这句:“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打一棒子要留下痕,扇一巴掌要见到血,读书就得这么实在,不能轻飘飘过去。

他曾给皇帝上课,说读书像看房子:在外面看,只能知道高矮新旧;只有走进每间房、看清每扇窗,才知道真正格局。

经典的话也是这样,表面一层意思,仔细琢磨还有一层——不一定作者原意就这么复杂,而是你的理解加深了。

这才是真读书。

06

但用力,不必均匀

当然,如果每本书都这么读,人肯定累垮。朱熹也说,那种“拼命式读法”不需要一直用。

他的经验是:一本书最重要的地方,狠狠读三五处,“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就像攻城,集中火力打破一个缺口,后面就容易了。

读书似乎有一个“临界点”。在那之前,你觉得迷茫、吃力;坚持到某个时候,突然清晰了,再读就轻松愉快还有安全感。朱熹说他年轻时读书像“掉进大海”,只能硬读,后来才越读越通。

我的体会是,这个临界点只能靠“啃几本硬书”达到。挑几部经典——不必多,中外都可——下决心读完。它们会成为你的“思想底色”,之后你看别的书,会更快理解,也更会判断。

07

专注当下,别总“串门”

读这本书,就别想着那本;读这里,就别跳去那里。朱熹说,就像关公斩颜良,“眼中只有颜良”,直冲而去一刀解决。如果一边打一边想着别人,早没命了。

走路也一样,走一走停一停、喝喝茶聊聊天,什么时候能到?

比如你读一段,遇到引用其他书,可以去看一眼,但看完要立刻回来。很多人读着读着就“串门”去了,从这本书跳到那本,再跳去第三本……一天结束了,原本要读的没读几页。朱熹说这看似“涉猎广”,其实哪本都不扎实。

08

不怕观点打架,怕你不思考

有些人一开始喜欢历史,后来不爱了。问为什么,说:“原来相信的书,后来被专家推翻了,我不知道该信谁,就没兴趣了。”

不喜欢历史没关系,但如果是因为“怕矛盾”而放弃,就有点可惜。朱熹认为,读书遇到不同观点是好事——这正是训练思维的机会。

他再用审案打比方:你是法官,原告被告各执一词。先让双方都把理由说尽,你仔细听,得失自然清楚。

比较不同说法,不是为了简单判谁对谁错,而是看他们背后的理由是什么?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有何不同?这个过程让你接触更广阔的思想,人也变得更开放、多元。最终,你会形成自己的判断。

09

历史书,晚点再读

朱熹对历史书的评价不高。他说《左传》是“相斫书”——互相砍杀的书,整天你打我我打你,“有什么好看?”

喜不喜欢看砍杀是个人兴趣,但这话背后是朱熹对读历史的警惕:历史太复杂,充满暴力、权谋、混乱。如果一个人还没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带偏。

他有个比喻:读经典像修水库,历史像田地。水库水满,放水灌田,庄稼就好;如果只有一点水就急着去浇,不但田浇不好,连水库也干了。

我见现在很多高知家庭的孩子都喜欢读历史,但我常有点担心。历史叙述背后往往藏着价值观——有时还是强硬的那种。就像看戏,戏越精彩,你越容易不自觉地接受背后的设定。但如果你先通过经典积累了判断力,就不容易被人牵着走。

10

别急着“站队”,先多听几句

今天是个热衷“立场”的时代:学术圈要你创新说,舆论场要你选边站。好像不说话、不表态就是一种错。

朱熹说:“前贤言语宽广,不似今人急迫。”古人说话宽厚,留有余地;今人说话苛刻,路越走越窄。他说现在的人“心量小、不耐烦”,很难虚心听别人说完。

朱熹是宋朝人,去世八百多年了。但“心量小、不耐烦”这六个字,今天好像更严重了。网上标签满天飞,每个标签都像一把锁,把人锁进小格子里。标签多了,我们越来越没耐心,只会用标签去理解一切——结果就是精神空间越来越小。

朱熹在给学生的信里说:有些人平时不思考也没历练,就爱“据一时自己偏见,便自主张,以为只有此理,更无别法,只有自己,更无他人……”他说,先别说道理对不对,光是这副心态就很有问题。

11

写在最后

回过头看,朱熹谈读书,其实始终在谈“人”。他关心的不是读了多少本、记住了多少话,而是你有没有通过读书变成更好、更清醒的人。

他的方法,乍看很“硬核”——要专注、要重复、要下苦功——但内核是柔软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对自我的诚实,对生活的回归。

在今天这个充斥着速读、干货、听书、拆解的时代,朱熹的这些老话,或许反而成了一副解药。

它不能给你即时满足,但如果你愿意慢下来、少一点、读得深一点,可能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读书原来真的能照亮生活。

这种体验,比你想象中更值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