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了不少武侠小说,觉得在”江湖“里最大的不道德并不是杀人放火,而是背叛师门和朋友。不讲义气,人人得而诛之。这种“义气”情结不知道影响了几代人,反正我表哥这个80后受影响很深。
他上初中的时候跟同学去游戏厅玩老虎机(是赌博性质的游戏机),被他爸发现,“严刑逼供”下,他交代了玩老虎机的时间,钱从哪里来的,但就是不说跟他一起玩的同学都有谁。他爸连打带骂,他妈在旁边给找台阶下:“你放心,即使说了,我们也不会告诉他家长”。但我表哥就是不松口,惹得他爸气急败坏,一直打到后半夜。我表哥在客厅被打得滋哇乱叫,还不能大声哭,那个晚上,他狠狠的给在卧室装睡的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义气”教育课。
那时候大家对“义气”好像都这么理解,敢两肋插刀的才叫兄弟,结拜的时候都要喊:“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了这份情义,可以不管是非对错。哪怕兄弟错了也要护着,这才叫义气。
这个义气很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虽然充满了盲目,但大家都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个兄弟。
90年代有一个新闻,说的是四川省一个杀人犯逃避追捕,先后隐匿七处,每到一处,都首先声明自己杀了人,但这七家户主不但为他隐瞒,还送饭送钱。不可思议的是,这七家户主的行为不但没有受到社会谴责,还被誉为有义气。
那时候的人大概是没有学过概率计算,他们不知道连鸡都不敢杀的自己,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性肯定远小于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虽然那时候讲义气显得偏狭愚昧,但在当时至少是为人称道的,现在几乎颠倒了过来,“讲义气”不再是高尚品格,反而是“冤大头”的代名词。
对此老秦深有感触,以前他对自己的兄弟是有福同享,有难必当。有一段时间,他跟朋友大D一起做钢材生意,期间忽而听说一个本家兄弟没有事做,便热心的拉他入伙,这位兄弟也不推辞,大活儿干不了,小活不会干,跟着老秦做了点收尾工作,到最后分润的时候,老秦豪爽的分给他本家兄弟三分之一。
本家兄弟是乐得拿到手上的,但并不认为老秦是义气,反而以为这是老秦自愿的。自愿奉献的老秦始终拿不到回报,还一直被本家兄弟追问有没有新的赚钱机会,自然就知道是自己当了冤大头。在朋友大D那边呢,老秦也进了黑名单。朋友大D的利益被老秦拿去充了“义气”值。真要讲义气的,恐怕不会像老秦这样,不舍得掏自己的钱包,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
即要面子,又要里子,就会伤了票子。所以讲义气也是要有资本有能力才行。如果照顾自己一家老小都很紧张,就不用装大充“义气”。把钱借出去,为人担保,拖垮了家庭,才是真的不义。
《礼记》云:义者,宜也,宜就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
你跟对方有多深的交情,你有多大的能力,就为对方做多大事,这才合理,才叫做义。这不是算计,而是建立在理性与信任基础上的共担与成全,是把情义落在现实里最稳妥的位置上。
你越是坦诚相见,朋友越会理解你,毕竟他也不止有你这一个朋友,不是非要你帮忙不可。相反,你遇到朋友求助,心里忐忑,唯恐拒绝伤了感情,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跟朋友坦诚说明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反而是把朋友推远了。
所以脱离现实谈义气,只会把本应珍贵的情义,变成了虚耗与内耗。正视现实和私欲,反而能和他人加强信任,共同把“义”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