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假设今天,问小林一个问题:几年之后你回国,月薪起薪就是几千块,你还会选择出国留学吗?如果回答会,那么这就是她准确的目标,如果回答不会或犹豫,那么,这件事还要深思熟虑。是的,仅仅被眼前的利益迷惑、摇摆、纠结,那不是目标,是自我的迷失。
研究生同门的一个学妹,很久不联络,通过电话语音可以听出她的无奈与失落,师姐,目前我在做的这个项目接近尾声,报告时基本都是别的同学在讲自己目前项目进度如何,好像她做的项目难度多么大、有多么精彩,其实我的能力完全能接手她在做的项目,不知为什么导师就是不安排我做她那个项目。她甚至忿忿不平的说,导师可能就是喜欢她、不喜欢我。
我问她,师妹,在读研究生之前,你有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她一时语塞。师姐,好像我还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说:假使你非常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根本就不会去嫉妒其他同学项目做的精彩呢。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与别人的比较产生焦虑,担心风头被别人抢了,担心一旦自己不紧跟别人的步伐机会丢了,而事实是,我们总盯着别人,内心永远躁动与彷徨。我们无法专注做自己的事,也根本无法控制别人的优秀,于是,心中的失败感、纠结感暴增,内心嘶吼着:我真他妈不喜欢我自己。
02
摆脱吃瓜群众套路中“混得好”的逻辑,首先要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就是理智的分析自己的体魄、个性、家庭、资源、素质以及现实情况,认清自己需要从迷茫到觉醒,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迷茫期不去思考指引方向只会走向更加茫然的道路,一边看着大量的鸡汤和干货,一边被别人成功的道路激励,各种信息和智慧填满我们的头脑,我们认同着这些观点,却不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更加不知道“我是谁”。无论多大年龄,都有可能遭遇迷茫期,随波逐流,没有追求,总在不甘心、不满意现在的状况却又不知道如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用我本人来举例,我本身爱好文学、个性淡泊、工作稳定、因为既要带孩子又要工作,所以时间往往都是碎片化的。因为本身有了宝宝,所以对育儿、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之前我尝试过工作之余淘宝开店,虽然也有一些成交量,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到了带宝宝,那段时间也遭受到了家人的不理解和质疑。后来经过思考,转而投入到写作,既能够帮助自己研究教育问题,又能够结合兴趣爱好,同时不会影响到工作。通过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让这条主线引导着前行,虽然也会经历黑暗,但是那个清晰的信念就像心底的明灯。
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苦和累。
03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要认真的坚持与付出。
如果小林分析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现实情况,认为当时留学是她最认可的选择,父母也支持。同时,按照自己的想法、目标不断的实践着,没有虚度这几年,那么,确实也符合她本身的预期。无论是谁,在各个领域中去尝试,经过经验和能力的积累,认定自己到底适合在什么领域发展,那么就要用时间的沉淀、细节的打磨和持续的思考去好好的做这份事业。
任何事业的建立与形成需要的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在一个领域经验、知识、资源的积累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增长,在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背后是十年寒窗苦读的辛酸、在一炮而红的背后是多少年的龙套生涯。假设灵魂没有心之所向,在需要沉淀的时间更加容易丢了自我。
在选择写作这个道路上,我决定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不断打磨、锤炼文章,家人看到我的执着也在默默的支持我,我坚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任何事情做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机会,所有的汗水与付出终不会被辜负。
有着清晰的目标是一种幸事,在这仰望和热爱中混合着无数次的跌倒、流泪与不放弃,这是不愿苟且活着的抗争,是追寻自身价值的决绝,是成年人不容易的生活中的星辰大海,这些让我们流泪,也让我们在流泪中继续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