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朱晓平老师的直播,受益匪浅。我从直播间里面公益咨询的两个案例,让我深刻看到了自己。
第一个案例是一个母亲,和我年纪相当,她总是在看到别人比她优秀的时候,心里紧张,不舒服,压力大,自我否定。在老师让他把厚厚的四本书放在头上的时候,她觉得喘不过气来,在老师问她,你什么时候打算把这几本书从你头上拿下的时候,并说她很听话的时候,她诧异了,哽咽的说出了,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听话,从小听父母的话,工作听领导的话。。。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过往,我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不跟邻居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因为妈妈曾对别人说,我女儿特别稳当,不给疯孩子一起玩,我女儿特保守,从不穿没袖的衣服。这些标签让我深度的认为我就是这样的,我不这样做就会对不起妈妈对我的评价,就会让妈妈失望。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是个宅女,依然不穿没袖的衣服。。但是这些标签禁锢了我的思想,以至于在工作,结婚这些大事上面,我依然会听从采纳妈妈的意见。我如果早点听到超越比听话重要,也许就能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但是现在听到也是刚刚好,能让我更加觉察自己,思考人生。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上初二的小姑娘,她休学了一年,父母给她请了各种类型的老师。。让孩子非常反感。孩子自述说,在小学的时候,妈妈会经常打骂她,没有欣赏,这让她一度没有价值观,配得感,父亲会在她早上不起床一丝不挂的时候,从床上把她拖到地上。。每个父母在平静的时候都可以说别人暴躁,而在自己暴躁的时候却不自知。这让我想起儿子小时候,我对他的打骂,我不会表达情绪,而是一直用情绪表达。我对他的期待很大,然而期待越大,对抗越多,反抗越多,失望越多。。。老师说了一句,自然比期待重要,让孩子自然发展,“不管”,因为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她想变好,所以家长可以采取“不管”原则,让孩子拥有希望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强,孩子就有自驱力,就有自信和价值观。让我想到了我对待儿子的原则,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规矩很多,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设立规矩红线不是不可以,但要以有效陪伴为前提,以有爱为前提。现在即使想变好,想不管,也没机会了,孩子此刻在私立学校,母欲爱而子不在身边的滋味着实不好受啊。
超越比听话重要,自然比期待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绽放,富足,有爱的人生,都能拥有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因为每个人生来本自具足,这个能力只有在觉察,疗愈,自省后才能发现。继续觉察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