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读了一半的书,不能放下,今天继续读《简读中国史》。
看看古代贵族社会之后,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度,是如何变化,达到完善的,聚精会神看过来。
01 东晋司马睿登基大典,为何突然走下龙椅,去拉王导的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周代分封制的统治结束了,他开创的郡县制,将皇帝权利一竿子插到底,准备对社会实现强有力的控制。
但除了后来频繁的农民起义之外,皇权还很快受到了地方豪强大族的挑战。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汉帝国的中后期,地方势力死灰复燃,一部分民众直接从政府的控制下逃离,被豪强大族控制。
整个社会进入了“士族时代”,也就是“半贵族社会”。
为何中央的力量会被削弱呢?
其实因为一个重大的制度漏洞,就是官吏选拔机制。
隋朝是开创了科举制,但隋朝以前呢?用什么选拔人才?
汉代发明了“荐举制”,就是由地方官推荐人才,标准就是“孝顺”和“廉洁”。
以德治国,这个“德行“的标准不可量化,肯定是熟人才知道品行吧,所以选拔集中在官员们的小圈子里。
甚至互相举荐亲人,到魏晋南北朝,已经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另外一个原因,当官还有好处。汉代开始,官员还能够免税免疫。
这样官员的家人们甚至仆人们,也不用去服劳役。
所以很多人会主动去投奔官员家庭,比如你自己种地,要上交给朝廷一半的税,但投奔了官员之后,就只要交四分之一。
因此,世家大族就越来越强大,有几百年兴旺不衰的大家族。
世家大族们甚至有自己的武装,老百姓们慢慢从中央政府转到地方大户里,中央收不到税,控制不了,国家就自然分裂了。
三国时代,政府在编人口767万,地方豪强控制的人口却有1534万,超出政府一倍。
魏晋时期,天子的权力已经要跟士族分享了。
比如司马睿建立东晋,在举行登基大典时,突然从御座上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非要他一同坐在龙椅上。
“王马共天下”,因为司马睿能建立东晋,主要就是依赖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
可以说当时的皇权,已严重受到世家大族势力的控制。
02 唐太宗正在玩鸟,魏征突然面圣,为何吓得他赶紧把鸟揣怀里?
魏晋时,皇帝与上层精英功共治,到唐朝时,郡县制已经运行了800多年,也算是有了经验。
唐朝君主们吸收了魏晋的政治传统,开创了“封驳制度”,就是皇权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比如皇帝的圣旨,不是皇帝一拍脑袋就能决定,而是要经过政府部门审查,没问题才能下圣旨。
封驳制的本质,就是“君臣共治”。
比如唐太宗想征发18岁的青年当兵,但魏征坚决反对,唐太宗强行下旨,结果发到门下省时,魏征坚持不肯署敕,因此该敕书就是没有颁下施行。
唐太宗还鼓励大臣们反对自己,进一步完善谏官制度。
有一次,唐太宗弄到一只小猎鹰,他正拿在手上玩,这是魏征来要商量事情,唐太宗怕被魏征批评不务正业,就赶紧把小猎鹰揣在怀里。
魏征看到皇帝衣服鼓囊囊的,肯定有问题,就故意放慢语气讲话。
等他终于谈完事情走了,唐太宗发现小猎鹰在怀里已经闷死了。
虽然唐代也有“拒谏”发生,但因为进谏死亡的官员极为罕见。
谏官们权力极大,在防止皇帝错误决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03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却只招了10多个学生,看宋朝如何彻底改变?
唐代虽然建立了封驳制度,完善了进谏制度,但说到底,人才选拔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其实在唐之前,有个天才想到了解决方法,就是隋代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看历代皇帝都在想方设法压制地方势力,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终于想明白,世家大族能越来越强,主要是人才选拔制度有个漏洞啊。
所以,要打破用人的框架,从根本上动摇世家大族的根基。于是,“科举制”诞生。
不得不说,“科举制”是古代社会难得的“现代化”的产物,它让底层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士族失去对官位的垄断权。
只可惜,制度是很好,可惜隋朝短命,一共只活了39岁,通过科举制招到的人才也就10多个。
到唐朝,科举制也没有被充分利用,整个唐朝289年,平均每年也只取22名人才,90%的官员还是靠门第。
世家大族依然强大,唐文宗想让皇太子跟宰相郑覃的孙女联姻,却遭到嫌弃,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小官崔皋,因为崔皋是士族出生。
唐文宗感慨:我们李家当了200年皇帝,依然比不上世家高门啊!
何时世家大族才得到根治?
是宋代!
宋代开始大规模推行科举,把科举当成最重要的选管手段。
宋代每年科举选人达到200多人,是唐代的10倍。
北宋的71名宰相里,有64名是科举考试出生,而唐代最有名的23位宰相,基本出生士族。
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是科举制的普及,让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真正的完善。
写在最后:此刻再次发现,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真是皇帝们的智力接力。
除了皇帝本人,没有人比他们更在意皇帝是否集权了吧。
关注我,下一篇我们看古代中国文明如何达到顶峰,又再次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