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在召开,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住楼市股市”写进了总体要求。关于房子和股票,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搜集了一些数据,也想聊聊财富投资和下一波财富的机会在哪里?先说观点:如果你抓住过去楼市的机会,你已经富有;如果你抓住现在股市的机会,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富人。现在不敢买股票,就好比二十年前不敢买房。
我们通常会用家里有几套房来判定一个家庭有钱还是没钱。的确,过去的二十年,很多家庭,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改,造就了一大批富人。他们赶上时代的红利,坐收渔利,天上掉金子,偏偏砸中他们。
房产是之前二十年中国的最大财富机会。房产已占中国家庭总资产的70%以上,是财富积累的核心载体。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子,简直是硬通货。一线城市家庭房产价值普遍超700万,高净值家庭房产占比更高达58%。
据2020年数据,中国城镇住宅存量约350.92亿平方米,对应约3.63亿套;据2023年数据,某知名团队研究显示城镇住宅存量约335.5亿平方米,套数约3.74亿套;据2024年数据,2021-2024年新增商品住宅销售约44.74亿平方米,叠加库存变化后总量进一步增加,截至2024年底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6%),三四线城市空置率高达23.2%,当前房地产市场仍面临库存压力,最直观的感受是房子不好卖了。
除了房产,中国老百姓的另一爱好是存钱。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1月,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已达到157万亿元左右,按14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约11.2万元,三口之家平均存款超过30万元。你被平均了吗?你有多少存款呢?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2023年中国财富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社会总财富总量为79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私人财富占54%(约430万亿元)。把两者做个不完整的对比,看得出中国老百姓把近三分之一的财富存进了银行。中国应该是全世界居民最爱存钱的国家之二,另一国家是日本。
货币只有流通才有价值,存进银行的钱减低了社会消费,其价值大打折扣,对国家、居民和社会财富而言都不是好事。日本经历了数十年低欲望社会,呈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年轻人想消费没钱,老年人有钱不敢消费。日本政府想方设法,想把巨额的银行存款从居民腰包掏出来消费,但效果不明显,这一现象严重拖累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截至2023年,中国居民存款(住户存款)占其财富的比例已从2016年的39.7%上升至48.2%,存款增速也显著提升至13.8%。这一趋势反映了居民在投资渠道收窄、避险情绪增强背景下,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需注意的是,住户存款统计范围仅包含银行存款和表内理财,不包括股票、基金等非存款类资产。
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股票、基金占金融资产整体比例约为20%-30%,2025年最新报告则指出,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的实际参与度更低,仅占12%左右,反映出风险规避倾向与金融市场成熟度不足。
从资产结构看,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以现金及存款为主,几乎会将50%-60%的财富存进银行,而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美国老百姓几乎将约40%-50%的财富购买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
显而易见,靠楼市发财的机会一去不复返了。甚至手握多套房的房老板可能会渐渐感觉到房子是个甜蜜的负担。随着人口总数的降低,房屋出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房屋出售也会大大折价。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产将不会再是一个保值和增值的好资产。
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价证券,如股票、基金、债券可能是最好的财富机会。如果手头没有股票、基金、债券在手,可能将错过下一波财富机会。
截至2025年2月28日,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95.47万亿元,较上月末增加3.7万亿元。但中国居民家庭财产投入股市的占比仅有12%左右。如此庞大的造富洪流机会,如果你不参与,怎么能享受时代的红利呢?
当然权益类资产投资有一定的门槛,如游泳,你想体验,就得先下水。如果你不会,可以随身带好救生圈。我认为,宽基ETF应该是很好的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