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吃。”
“行,要是这样你以后就不要叫我妈妈。”
“我吃饱了。”
“你才吃了几口就吃饱了?我辛辛苦苦给你做了这么多。来,你看着手机,妈妈喂你。”
每次吃饭时间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对话。
我想这种情况应该不单纯发生在我们家,在很多家庭,让孩子好好吃饭都一件头疼的事。
你是否也为这件事头疼呢?
最近再次抢到了12月份的#全国共拆,要拆这本《一路陪伴到清北》。
作者就讲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
3岁时退出孩子的餐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吃饭的能力,其实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观点很明确,3岁左右就要让孩子自己吃饭。并认为这是在“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第一枚扣子是什么我们稍后再表。
先说吃饭的事,现实中,经常看到大人拿着碗追着孩子喂饭,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不想吃?甚至说,不吃这一顿又会怎样?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和爷爷奶奶辈的,会担心孩子饿肚子,或营养不良,甚至是因此生病。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顿不吃会营养不良吗?
明白了不这样做没什么不良后果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样做的后果。回到开头的对话,为了让孩子吃几口,妈妈先是用“不要叫我妈妈”来威胁,又用自己的付出来博取同情和愧疚,最后用手机来贿赂。好吧,饭是吃下去了,想过这时候孩子的感受吗?
一是妈妈对我的爱就这么脆弱吗?这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二是不好好吃饭就能看手机;三是自己吃不吃、饿不饿这件事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四是孩子会习惯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而离开家庭后,没有人有义务围着你转,孩子就会受挫。
抛开其他,我们就重点讨论自己做主这个点。我们来看让孩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什么好处?
首先,锻炼孩子使用勺子和筷子,能训练他的手部精细动作与视觉、大脑多方面的运动协调能力。进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掌控身体部位的成就感,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信。
其次,孩子在规定时间内用餐,超出时间就只能等下一餐,能让孩子感受到什么叫饿,更能知道不守规矩要挨饿,他才会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负责,进而慢慢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
最后,吃或者不吃,孩子自己选择,他才知道自己有选择权有决定权,他才知道为自己做主,这就是自主。而这就是作者提到的“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所以,作为家长:
一要及时培养孩子使用勺子筷子的技能。不要因为弄洒了或者吃的慢就上手喂。
二要规定用餐时间,过了时间就等下一餐,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加餐或零食。
三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如果他真的不想吃,饿一顿也无妨。
此文聊的虽然是吃饭的问题,但真正被父母剥夺自主权的可不仅仅是吃饭,比如有种冷叫妈妈冷……
你可以反思一下,按照孩子现在的年龄,哪些事情应该是他自己能做,而你仍然插手甚至代劳的?
如果你有幸看到此文,为了让孩子能够自主自立自强,从此刻开始,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最后把书中一句话送给大家:
人们常说,世间的爱都是为了聚合,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雏鹰要学会飞翔,唯有自强才能自立,从孩子的生活里适时退出,才能加快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