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给手机平板贴上防蓝光膜,可能反而更伤眼?

电子产品"防蓝光"功能真能护眼吗,还是智商税?

写在前面:阅读说明书💌】:
满世界都在聊“防蓝光”,我们到底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为一种新潮的焦虑买单?这期内容,我们不谈玄学,只看数据和逻辑。它会帮您和孩子看穿“护眼”生意的本质,把花在装备上的钱和精力,重新投资在真正有效的“好习惯”上。这可能比买一副昂贵的眼镜,重要得多。

新鲜事儿,慢思考。
你好啊,这里是《Decode 万象周刊》编辑部。

前两天,我一哥们儿特得意地跟我炫耀,说给他上小学的儿子配齐了“三件套”:防蓝光眼镜、防蓝光台灯,连手机、平板都贴了最贵的防蓝光膜。

他说:“高科技护眼,一步到位!这下可以放心让他上网课了。”

看着他那副“我为孩子操碎了心”的表情,我实在没忍住,抛出一个让他愣在当场的问题:

“有没有一种可能,你花大价钱买的这些玩意儿,不仅没啥大用,甚至……是在帮倒忙?”

我哥们儿当然不信。但今天,我必须把这事儿聊透。

防蓝光,到底是科学,还是我们集体被商家收割的一波“智商税”?

1

咱们得先搞明白,蓝光到底是个啥?是不是天生的大坏蛋?

其实吧,蓝光是自然光的一部分,太阳光里就有。可以说,人类就是泡在蓝光里进化过来的。它能调节我们的生物钟,让我们白天精神,晚上犯困。

所以,蓝光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出在哪儿?

剂量 和 距离

你把脸凑到手机屏幕前,一盯就是几个小时,这相当于把一个“蓝光发射器”怼在眼前。这种高强度、近距离的持续照射,才是问题的根源。

打个比方。

盐是好东西吧?做菜得放,人不吃盐会没力气。

但你要是抱着盐罐子当饭吃,那肯定得出大事儿。

电子屏幕,就是那个怼到你脸上的“盐罐子”。所以,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怼脸看屏幕”这个动作,而不是蓝光本身。

2

好,问题来了。就算我们是“怼脸看屏幕”,市面上那些宣称能过滤40%、甚至70%蓝光的产品,真的有用吗?

我去看了一些专业机构的测评报告,结果嘛,相当黑色幽默。

国家级的眼科研究中心做过实验。打开手机的“防蓝光模式”(也就是护眼模式),连续看一小时,眼睛的疲劳指数确实能降低22%。

听着还不错?

但是!同一份报告里,还有两个数据:你的瞳孔调节频率,几乎没变化;你的泪膜破裂时间(可以理解为眼睛发干的速度),只延长了可怜的1.2秒。

说白了,它让你“感觉”上舒服了一点点,但你眼睛内部的“劳动强度”基本没变。

这就好比,你跑了个马拉松,累得气喘吁吁。旁边有人给你扇了扇风,你感觉凉快了,但你的心率和肌肉酸痛,可一点没少。

更狠的还在后面。

消费者协会去年搞了一次市场抽查,结果发现:

市面上38%的防蓝光眼镜,实际过滤率连15%都不到。

大部分手机的护眼模式,平均也就降低18-25%的蓝光强度,跟它们宣传的“超强过滤”差远了。

最逗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产品的价格和它的防蓝光效果,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市场,基本就是商家凭良心(或者凭胆子)在定价。你花大价钱买的,很可能只是个心理安慰。

3

如果说效果差还只是花了冤枉钱,那接下来的发现,就有点细思极恐了。

我开头为什么说,这些“护眼神器”,可能是在“帮倒忙”?

因为一个非常讽刺的心理现象。

有调查显示,当给孩子用了防蓝光产品后,有37%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反而更长了!

家长们也觉得:“反正有保护了,多看一会儿也没事吧?”

你看,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以为自己买的是一副“护目镜”,但实际上,我们买到的,是一张“可以继续伤害眼睛的许可证”。

这就好比,你担心孩子吃太多糖会蛀牙。你不想办法教他怎么正确刷牙、少吃糖,而是给他买了一个号称能“隔绝糖分”的“金钟罩”。

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吗?

结果就是,孩子心想:“我有金钟罩护体,我还怕啥?”于是吃得比以前更放肆了。

这个“金钟罩”,就是防蓝光产品。而真正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这个核心坏习惯,不仅没被纠正,反而因为我们的“放心”而被加剧了。

这才是整个“防蓝光”故事里,最大的坑。

所以你看,绕了一大圈,我们又回到了原点。

我们真正要对抗的,根本不是那点儿可以被过滤掉的蓝光,而是我们自己无法节制的用眼习惯,以及商家利用我们的焦虑,卖给我们的“心理安慰剂”。

唯一的例外是,蓝光确实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所以如果你非要在睡前看手机,那打开护眼模式,把屏幕调得黄一些、暗一些,确实能让你睡得更好。

但这,跟预防近视,是两码事。

主编观点:真正的护眼,不是寻找能抵御伤害的“盾牌”,而是培养不去主动靠近伤害的“习惯”。

思考与讨论

  1. 1. 除了“防蓝光”,你还知道哪些听起来很“科学”,但你又感觉不太对劲的健康产品?
  2. 2. 当一种新产品出现时,你会选择相信商家的宣传,还是会去寻找更客观的证据?你通常会去哪里找?
  3. 3.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家庭护眼计划”,最重要的三条规则会是什么?

好了,这就是本期《Decode 万象》的全部内容。

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要的不是追赶每一个热点,而是在喧嚣中建立自己的思考坐标。

新鲜事儿,慢思考。

我们下期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