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3.16:修德政使近者悦,播仁义致远者来

「子路篇第十三」16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使本国人欢悦,使外国人来归。”

【注释】

“叶公”,“叶”在古时是多音字,表达“叶子”这类义项时读作“业”,用作地名或者姓氏时读作“社”。“叶公”即沈诸梁,芈(音“米”)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与孔子是同龄人。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叶公在叶邑治水开田,颇具治绩,于楚国更有安邦让贤之功,在楚国当时也算是一位贤者。

“近者”,指本国人。

“说”,音义皆同“悦”。近者悦其政泽,故远者闻风来至。

“远者”,指外国人。

【评析】

在孔子身后五百年,也就是距今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汉,有一本著名的儒家经论集,叫做《白虎通义》,其中对“君”与“王”分别有如下的定义:“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白虎通义》还说,“仁义合者称王”。这就是华夏文化对于为政者的正统观点。也就是说,为政者须是仁德之人行仁德之政,如此方有资格称为“仁义合者”;为政者亦须“为政以德”、“子帅以正”,如此才能真真正正使“群下归心”,使“天下归往”。靠笔杆子虽可欺骗民众于一时,却不能蒙蔽民众于一世;靠枪杆子虽可威吓民众于眼下,却无法屈服民众于永久。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参见《善读「论语」13.4:》)。“上好礼”,则其国重德讲法;“上好义”,则其国守正行仁;“上好信”,则其国诚实不欺。如此为国,则民无有不悦服者。是为“近者说”;“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是为“远者来”。

“近者说”,说明民众对国家治理的满意度高;“远者来”,说明国家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大。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无需看它如何自我宣传,只要看它是否“近者说,远者来”即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考完试啦,心凉了一大截。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是自己没有复习到位,还是出得题偏离提纲。一句话,我come over...
    琴声萧瑟阅读 2,726评论 2 1
  • 我不知道该怎么样评价我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初中谈过很多对象,最长的一个只有一百一十一天,期间还分过...
    沐瑾兮阅读 1,157评论 0 0
  • 我挺希望自己从没有一份懵懂的暗恋,更没有那次信心漏油的的表白,然后为工作,或为梦想,全力拼搏;然后我就可以对着...
    卷帙阅读 1,3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