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为什么选择做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的志愿者,以下做了充分说明,借此也希望各界朋友对这样特殊的一个群体引起关心,毕竟祖国的未来不能抹杀和夭折在我们手中,关于生养问题,我一直坚持的家庭观念是:幸福=生,不幸福=不生,单身=不生(用领养代替伤害),无论怎样最终所有的出生都必须加以时间和爱去浇灌和培养!
2021年,儿子降生了,那个白白软软糯糯的小家伙让我热泪盈眶,我抱着他,彷佛抱着一整个世界。那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我摘到了我的星星,也得到了名为“你”的宇宙。全家人都开心,因为小生命的到来而升了一个辈分,而我知道这随之而来的除了喜悦还有责任。省会城市,节奏快、生活成本高,加班到天亮,成年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搞得一团糟,更何谈照顾小朋友、搞定学区房?但从出生起,我就请假把孩子带在身边坚持亲自抚养,多少个日日夜夜孩子都酣睡在我的身旁寸步不离。家里请了阿姨,母亲也搬过来表示愿意帮我带孩子,可再多的帮手也都只是承担家务,我从没有把儿子的手放给别人过。每次和母亲争执聊到谁带孩子的问题,结果都是不欢而散。她不理解为什么我不肯将孩子丢给她,年轻人就该好好打拼事业,同辈的兄弟姐妹们谁谁买了大房子,谁谁又出了国,就我一事无成还休假在家围着孩子转。她总是埋了又怨,劝了又劝,但是我始终没有妥协。
究其根本原因,我没法对母亲说出口,因为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按理说留守儿童的小孩也做留守儿童,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毕竟我们也都这样长大成人了,读书工作了,结婚生子了,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但是,只有自己知道,留守儿童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在哪里。我深知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与人交往时的局促自卑,寄人篱下时内心的惶恐不安,所以特别渴望家庭和陪伴,渴望爱、安全和稳定。
有人说,留守儿童很可怜,一年到头看不到爸爸妈妈,接受的教育也不高,身处的环境恶劣,老人们无法承担教育的责任;又有人说,留守儿童难成才,地方的教育水平有限,从小接触的世界有限,教育资源也有限,即使日后跟随父母去了大城市,也很难同同龄人缩小距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的弊端,但并不构成最大的伤害。因为即使老人教育不当,当认知成熟时,凭借毅力是可以改掉的,即使从小视野狭隘,长大后也可勤能补拙。留守儿童最大的伤害,并不是没有父母的陪伴,而是最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别人的爸妈。
我来解释下这个羁绊和逻辑。人与人之间熟络的基础是时间,相处时间越长,感情越深,因此很多留守儿童的心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份量是高于爸爸妈妈的,甚至会因为(外)祖父母冲撞自己的父母。因为在自己最需要关怀的时候,陪伴自己的是(外)祖父母,当自己开心时,陪伴自己的是(外)祖父母,渐渐的,父母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弱化。但是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那么问题来了,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是更疼自己的孩子还是更疼自己的(外)孙子,其实不言自明,自己身上掉下来那块肉更疼!这也是我的母亲愿意为了我承担起不属于她的责任,只因她更爱她的孩子。当留守儿童长大了,听到自己的(外)祖父母谈论起照顾自己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孩子在外面无牵无挂会作何感想。当留守儿童看到小时候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人(外祖父母)被自己曾视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父母)“遗弃”在家成为空巢老人时又作何感想?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回到了父母身边,接受成人间的嘘寒问暖,承受父母对孩子的理所应当的责备,(外)祖父母却成为了想爱而不敢爱的人。突然就发现,自己就失去了全世界。
我对此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世界崩塌的那一分钟就是听到代养我的外公跟母亲争吵时说的那句“xx,你自己的困难你自己克服......”我本来是想冲到外公身前指责母亲为啥吵架,可就因为这一句话我双腿无法移动动弹,我无法为亲爱的外公撑腰,困难?原来我只是母亲的困难,原来我只是外公为女儿愿意去克服的困难。自从那天后我小时候每年的生日愿望都是快快长大!长的足够大,足够强壮,足够顶天立地,可以自己给自己撑起一片天,不再孤独,不再等待,不再寻找。后面我长大了,了解了社会的艰难也明白了母亲的苦衷,可这样留守的经历伤害却陪着我内化了很久,我汲取了很多力量和爱才慢慢跳出了“不爱和不配的认知”,所以此刻当我成为了我曾经渴望的父母角色,当我成为了可以做选择和决定的那个人时,我又怎么可以明知故犯,再将一个可爱的孩童推到我曾经奋力逃离的境地?我想要给他满满的爱,多多的陪伴,让他可以全心依赖。我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抛弃他,贫穷和伤痛都不能将我们分开。直到有一天,他不再需要我或者死亡到来。这是在小生命开始孕育的时候,我就给他的承诺:用爱与温暖陪伴他成长。
前两天看了07年拍的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电影《守望南方的童年》,没有专业,没有剧情,更没有修饰,全篇流露的都是每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我甚至觉得里面参演的狗都很真实,因为现实中,对于弱小对于没有家庭底气撑腰的留守儿童,村里的狗也是会欺负的!真正应了那句“狗眼看人低”,也许我们会问,这样的孩子,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寄人篱下、亲情缺失、沉默寡言、内心孤僻……这些因父母去南方打工,而不得不形影单只的孩子们,注定成为孤独的成长者。关于留守儿童的处境,整部电影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粗粝质朴的手笔,将他们真实的生活,如实展现在众人眼前。在落后与贫穷面前,面对爱的流离失所,他们何以为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时,同时也造就了这样一批失落的人:为了生活,他们既回不来,也过不去,成为时代漩涡中身份缺失的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像外出打工这样的边缘人,即使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却始终只能作为“外地人”,他们是“低廉的人力成本”,无处安放肉身。这些选择奔赴南方的人,最终也会被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抛弃。
我曾是留守儿童这个条件早已注定,我的孩子,他不可以再做留守儿童。我宁愿他物质条件匮乏,也不愿他精神层面缺乏爱、信任与自由。我们花费那么多年成长和努力,获取金钱和权势,想要的无非是幸福和满足,追求的无非是爱与自由。这些东西,不能靠剥夺一个孩子该有的信任与安全感来获得,不能靠斩断亲子之间的陪伴与依赖来获得。对于大人来说,当生活足够糟糕时,唯有钱财与稳定才能带来安全感,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爱与安全感的生活才是足够糟糕的生活。毕竟,他们还没有成长到足够勇敢强大,可以独自面对生活。把一个还没有能力独自应对生活的孩子丢下是残忍的,哪怕他终将适应,但过程的心酸痛苦是常人不能想象和体会的。为人父母者,惟愿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开心自在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最好多一天多一天再多一天......因为爱,不是辜负,爱是为爱之人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