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怎样学??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语文答题模版      1、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

(记叙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

照应开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

表现形式: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表现形式: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反问

表现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

答题格式:强调了…出了

(5)反复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                                3 ,句子含义的解答

针对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

语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揭示的对象揭示出来,语句通顺就可

以了

4,某句话中的某介词换成另个行吗

(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情况(表程度

狠制、时间、范围等),换成了后就变

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的两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

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人

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

什么。

答题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观

点怎样。

答题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

+观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1)表现手法

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

关法等。

(2)鉴赏古代诗词

①把握诗词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

作者

②弄清技巧

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

3评价内容观点

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

(3)答题注意事项

①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③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4)易混术语区分

①“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

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

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

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

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

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②“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表达

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

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谈一字,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但是仔细分

析后,发现诗人的感情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中。

③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

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