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63 / 一点修炼
以下教育方面的“自以为是”有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先从认知上改变,继而改变行为。
自认为1:一切物质条件都准备好了,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
我不知道我们成人世界是怎么得出的这个道理。物质条件与孩子是否好好学习没有因果联系。促使一个人改变的根本原因,要么逃避痛苦,要么寻求快乐,这是根本原因。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他的理性还不发达,完全是凭潜意识做事。那么,促使孩子去学习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也就是学习本身能给他带来乐趣;第二个因素是学习的结果使他快乐;第三个因素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引发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生理上能找到快乐,从而引发一种兴趣和对学习的一种欲望,在神经连结方面学习等于快乐!
自认为2:什么事也不用孩子做,只要学习就行了
这是一个很荒唐的做法。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不能机械地设定程序只许这样不许那样,这样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天性。
作为一个人,他的任务是通过兴趣来了解这个世界,通过感受来探索宇宙、生命和人生,“孩子的天职是玩耍”。如果家长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就残酷地剥夺了孩子的这一天性。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人,要用人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自认为3: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家长的话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在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讲了奴役与支配的来源,父母让孩子无条件服从,“因为我是你爸,是你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与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一种是我离不开对方,对方是个比我更强大的个体,供我吃穿——导致支配;另一种奴役,对方是奴隶主,它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财产。这样在孩子成年后就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支配别人,奴役别人;要么被人支配,被人奴役。就是无法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
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正确思考,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因为你无法证明你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就象孩子想吃香蕉而你却认为苹果才富有维生素,所以吃苹果是对的。这只能证明是你的看法,却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
自认为4: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让孩子多多参与家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等等,以此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温暧,因此孩子学会了感恩。如果家庭没有温暖的话,没有人会对父母感恩。当一个人没有感恩就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让父母高兴,理解父母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他会认为不感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许多富家子弟的悲剧。父母创造财富越大,给孩子的越多,孩子忘恩负义的程度也就越重,所以说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性误区。
自认为5: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
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恰恰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太缺乏耐心。
孩子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才能把一个生活技能记住。孩子们太弱小无法反抗就会记在心灵里,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过,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他不问你的话对错,他采取的对策是对你所说的话一概对抗,这叫逆反心理。如果孩子有逆反心理是件好事,它说明孩子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跟你战斗。如果一个人自尊心被伤害而没有逆反心理,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玩世不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表面应付,实际不听;另一种是没皮没脸,一旦自尊心伤害,说什么都没用。
自尊心是精神人的极点,要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为真正的人,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自尊心。美国大教育家说过:“教育无小事。”所以说,只教一次就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经过反复行为,被鼓励,被确认,才学会最初的生活技能的。除了吃饭之外,其它生活技能都是要学来的。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认知改变,行为改变,结果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