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帮忙洗衣服,你说:“别添乱了,别到时候衣服没洗,自己的衣服给弄湿了”;孩子要帮你扫地,你一把夺过孩子的扫把说:“别扫了,你越扫越脏。”等孩子大点了,看到别人的孩子,你又在感慨:“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知道帮家里人干活,自己的衣服都自己洗,我家的孩子啥都不做,就等着我都给他弄好。”
我们习惯于提醒孩子,催促孩子,甚至代替孩子做。有时候会觉得让孩子做也做不好,还得自己重新做一遍,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自己来做,但我们却忘记了,孩子都是在我们一次次的放手中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我们充分信任孩子,学会慢慢放手,孩子才可能成长地更好。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正面管教工具卡的第30个工具——赋予孩子自主权。赋予孩子自主权是指尽快地将控制权移交给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让孩子独立自主。在自主前面,通常还连着独立两个字,有时候独立和自主是同时进行的。比如,拿孩子吃饭这件事来说,孩子总得先有自己吃饭的机会,不管是用手抓还是用勺舀,刚开始可能会吃的乱七八糟,但后面会越来越熟练。他之所以会变得熟练起来,是因为先有了自己吃饭的机会,然后慢慢地摸出门道,之后在吃饭这件事情上越来越独立了。
2、避免和孩子的权力斗争。一提到孩子的叛逆期,家长们都是头疼不已,你说东他偏要往西,明明以前什么都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他乖乖听话就行了。现在他分分钟要自己做主,这就是所谓的权力斗争。孩子对掌控感的需求往往比我们大人以为的要强烈得多,如果孩子的需求可以得到合理的满足,那家里的权力斗争肯定是会变少的,孩子的能量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在家长赋予孩子权力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还有他现在的能力,给他的自主权要和他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比如,两岁的孩子他能干什么?你能给他什么样的自主权?5岁的孩子能干什么?他应该有多大的自主权?当你给孩子的自主权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时,那就做过头了。比如,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决定他几点上床睡觉,要不要上幼儿园等,这些其实都不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的。这样的自主权短期来看是避免了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一直都是这样,那后果就不是权力斗争那么简单了。家长要明白,我们赋予孩子自主权不是为了放纵孩子,也不是为了把孩子早早地推开,而是要一步一步来,让孩子明白你尊重他,你会陪着他去学习怎么做决定,教会他在当家做主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孩子总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不管你愿不愿意,他们都会从你手里夺走所有的权力,独自做出选择与决定,而赋予孩子自主权,是在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前必须完成的仪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赋予孩子自主权:
1、教导孩子生活技能。开始的时候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并从内心信任孩子可以承担一部分责任,然后一步步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从内心感受“我能行”,从而由内到外掌控生活的技能。
2、关注于共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权的赋予与孩子的生理、心智等方面的成长有关,是建立在亲子互动以及父母对孩子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随着孩子在能力和心智上的成长,父母要不断放权,和孩子一起协商建立新的规则。当我们能够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时,孩子也会更加乐意合作,并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到,通过孩子的感受来分析,我们是不是真的信任孩子?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自我感的一个基础。
4、一步步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成人陪伴孩子的时候,往往容易看重结果,而不是孩子正在慢慢进步的过程,常常会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完成,很容易介入,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家长要尽量放下成人的眼光,如果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在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水果,这些小的生活细节不一定非要让孩子顺从我们大人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做主,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和行事方式。
5、用启发式提问,增强自我认知。你感觉如何?你怎么想?这件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了解事物的不同程度,了解自己面临类似挑战时,可以做怎样的选择和决定。
在生活中,多给予孩子机会,多让孩子自己做主。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越多,孩子独立起来的可能性就越大,等到他自己当家做主时,孩子就能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