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尼采
一、创伤后的成长
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无数关于在逆境中成长的格言,仿佛不遭遇逆境、人就必将变得软弱无能。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类的格言如此之多,是否正说明要在逆境中成长原本就是非常难以达成的任务呢。至少从我们最直接的观感来说,伴随逆境而来的压力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的更多的是沮丧、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不是所谓的成长。
关于压力以及压力对人造成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结果显示,巨大的压力既可能给人造成PTSD之类的应激障碍,也有可能让人有所成长。创伤、危机和悲剧的形式数不胜数,但人们在创伤后成长的形式大致来说只有三类。
第一类:激发原本潜藏的能力
前篇我们曾经提到过,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性,面对危机和逆境的时候也同样如此。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接受被炒鱿鱼的遭遇,可能会觉得如果失去了心爱的人倒不如去死,但当我们真正面对这样的逆境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心脏依然会跳、自己的肚子依然会饿、自己的生活也依然要继续。饱受创伤之后,人们最常认识到的道理是: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更能从容应对今后人生中的逆境与压力了。
第二类:过滤并强化人际关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逆境就像是过滤器一样,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强度。对于那些在逆境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会对他们心怀感激、会更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怀,于是反而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第三类:改变人生观
逆境不仅仅代表着压力,同时也代表着对我们人生观的考验。经历过逆境的人、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生死关头的人,往往会倍感生命的宝贵,会重新审视生活中哪些东西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这种情况下,逆境就像是禅宗里的棒喝一样,有时甚至会让一个人发生彻头彻尾地改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二、为什么逆境不可少
关于逆境的影响,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的观点类似于上节的内容,主张逆境有助于令人成长,但逆境并非一定是有益的。还有些人则把逆境当做了成长的必备条件,认为只有历经艰险、排除万难的人,才有机会实现最高境界的发展与成长。显然,这两种观点的核心差异就在于对逆境的必要性认识不同。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指出,人格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基本特质”代表着构成人格底层基础的各项特质;第二层次“个别性调适”则代表着人们为了扮演好某个社会角色而发展出来的各项特质;第三层次“人生故事”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与诠释。三个层次的人格在逆境下改变程度是依次递增的。

三、如何从逆境中获益
虽然前面说了那么多逆境的意义,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有着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朴素价值观,因此在看到好人遭殃、特别是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遭殃时,就会格外难以接受了。
面对危机时,人们的应对方法基本可以分成三种:积极面对、重新评估、逃避。具备乐观人格特质的人往往采取前两种应对方法;而具有悲观人格的人则更多的会采取逃避的方法来应对。
那么是不是悲观的人面对逆境就只能绝望了呢?其实不然,遭遇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并不取决于心态的乐观与悲观,而在于乐观的人能更容易地找出事件的意义。只要悲观性格的人能够学会正确诠释逆境意义的方法,他们也一样能从逆境中获益。
诠释逆境意义的有效方法:
倾吐心声
写下痛苦体验
认知治疗
向宗教或志愿团体求助
总的来说,逆境是否能助人成长,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诠释逆境、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年龄段来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几乎很难从重大逆境中获得什么好处。另一方面,一般人到28岁左右,其人格特质就已基本定型。因此到30岁以后才第一次遭遇重大人生考验的人,往往复原能力较差,也更难从逆境经验中获益。相对来说,逆境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岁出头时出现,对当事人的益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