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通过归纳分析,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3、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关于我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里揭示了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正如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探究克敌制胜的因素,感受民心的力量。(板书课题)
板书字一般。
(二)作家作品
1、展示分享学生预习资料,了解孟子与他所处的时代。
教师介绍,学生听。
2、补充资料:“四书”之《孟子》旁证材料
(三)诵读课文
学生根据划分的结构层次,自由诵读课文。
教师引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大部分做了导学案。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文意疏通,但没做再次的检查反馈。
2、教师找小组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更正。
3、教师讲解疑难字、词、句。
预设:(1)重点实词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至:极点。
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制成的甲、胄、盾之类。顺:归顺。
(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判”,背叛)
(3)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意:放弃。今意:委任,委托)
委而去之(古意:离开。今意:从这里到那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意:使定居下来。今意:地域)(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下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五)精读细研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板书结构)
明确:(1)作者从作战入手,列举了两个战例(攻城失利、守城失利),作为论据。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城高、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由此论证了战争中需要“人和”。
(2)由战争事例类推到治国的道理,由域民,治国,威天下,论证了治国更需要“人和”
(3)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它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六)拓展延伸 设计有深度有讨论价值i。。引导现实中的问题
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寨助”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从历史或者现实中另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小结:习近平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
预设:武王伐纣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震救灾 应该放开讨论。表达交流。
民的心。”治国、作战、以及做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反之,如果去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
(七)课后作业
有人认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最重要的,对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写出,不少于300字。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