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只松鼠等大品牌查出致癌物:别给你的孩子乱吃零食了
15款网红零食查出致癌物:别把你的孩子当“小白鼠”了
15款网红零食查出致癌物:每个让孩子乱吃零食的今天,都造就了他身体有恙的明天
三只松鼠等大品牌查出致癌物:你所让孩子放纵的一切,将来他的身体都会加倍还回来
1
这几天,“薯片”上了热搜,还引起了一波轰动。
事情是这样的:
早前,深圳市消委会挑选了15款知名品牌薯片,委托专业机构检测。
结果发现,有7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微克每千克),其中盐津铺子、三只松鼠、董小姐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微克每千克。
丙烯酰胺,这词不太好记,它也不是个好东西。
这是一种致癌物,有剧毒,吸入其蒸气或经皮吸收,能引起中毒,产生神经中枢障碍及肝损伤,对皮肤有腐蚀,对眼睛也有刺激性。
所以深圳消委会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警惕。
“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高达3.4亿。
很多媒体也立刻跟进报道。
肥宅们拿着薯片的手开始颤抖。
而涉事品牌抖得更厉害。
本来双十一马上就要到了,各大零食品牌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大卖一场。
结果忽然闹出这么大的事,那自然必须严阵以待。
三只松鼠很快回应了,主要有两点:
第一,丙烯酰胺是在超过120℃条件下处理就可能会形成的物质,在薯片中普遍存在。
第二,目前国家标准中对于丙烯酰胺含量没有要求,所以也不存在“超标”之说。
对这个回应,网友们不太买账:
国家没有标准,企业应该有良心呀,不能明知有害还不控制含量。
你正常卖吧,我不买就是了。
甚至有网友表示“XX品牌一生黑”。
一生黑,我觉得没必要。
因为零食这东西,大品牌虽然也经常出问题,但肯定还是比小厂杂牌要可靠。
后者只是没被检测到,否则结果很可能更吓人。
所以如果非要“一生黑”的话,应该是“零食一生黑”,而不是某个品牌。
2
零食这个话题,我老早就想写了。
这个漫天都是的东西,这个孩子们离不开的快乐之源,它的危害,其实被大大低估了。
来看几个真实的新闻。
新闻一:
家住合肥市的君君,从小不爱吃正餐,总吃各种零食,五颜六色的零食让他爱不释手。
君君妈老来得子,对孩子非常宠爱,言听计从。
在她的认知里,国外的零食和国内大牌的零食都是安全健康的,所以孩子才刚长了两颗牙齿的时候,她就常托人从国外买蛋糕、面包、糖果、薯片等零食给孩子吃,国内的大牌零食店她也经常光顾。
结果,君君到了五岁,总跟妈妈说肚子疼,有时拉出来的大便呈现黑色。
到医院一查,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个刚满六岁的孩子竟然患了胃癌。
医生说,这和零食脱不了干系,孩子总吃零食,引起了胃部病变,导致严重后果。
医生说:“现在胃病的发病率出现低龄化趋势明显,十几岁以下的小孩子不在少数,最小的胃癌患者才5岁,大部分患儿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爱吃正餐,总拿零食当饭,尤其垃圾食品吃得多。”
所以,你因为宠爱孩子而给他的零食,很可能正在残害他的身体。
新闻二:
今年6月,哈尔滨13岁的男孩童童突然头晕肚疼,呕吐不止。
妈妈以为是着凉了,便找医生给他打针。
没想到治疗两天后,童童不但没好转,还更严重了,晚上直接昏迷了。
童童的父母赶紧送他去了医院。
结果一检查,发现童童的血糖是正常值的三倍,高到让血糖仪器“爆表”。
而这,都是过量吃零食喝饮料惹的祸。
原来,童童在家上网课期间,哥哥见童童表现好,便买了很多零食奖励他。
那天童童喝了2升饮料,吃了一堆辣味零食,结果引发了身体的恶性反应,在医院治疗多日才转危为安。
新闻三:
江苏泰州小王的儿子平常不爱吃正餐,最爱把糖、辣条、汽水放在嘴边。
最近,他老是哭喊屁股痛。
小王发现,儿子内裤出现血渍,大便时还会有血流出。
紧急送医才知道,原来是零食害孩子便秘,引发直肠粘膜掉出肛门外。
新闻四:
湖北十岁的男孩龙龙,喜欢拿饮料当水喝。
三个月前,他开始频繁咳嗽,父母以为是支气管炎,带他去医院治疗后,却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
父母只好又带他去更大的医院,结果检查发现,龙龙的咽喉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鹅卵石形状的突起,也就是淋巴滤泡增生,这诱发了慢性咽炎,从而让龙龙咳嗽不止。
原因,是饮料中含有大量防腐剂、食品添加剂,经过喉咙时,会对喉咙的细胞造成严重损害,让孩子稚嫩的身体无法承受。
新闻五:
河南一名10岁男孩,春节前突发“肝衰竭”,住进医院。
医生们把引起肝损伤的原因查了个遍,都没查出原因。
然而出院后不久,男孩又复发了,肝功能指标中的转氨酶超出正常值近30倍,胆红素也迅速升高。
医生们再次探讨,发现唯一的可能就是:孩子特别喜欢吃辣条,一天能吃3包。
辣条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如果肝脏代谢不了,就会沉积在肝脏上,造成肝脏细胞坏死。
类似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
而除了这些,孩子因为吃零食而导致肥胖、牙损伤的新闻,更是数不胜数。
零食这东西,看起来那么美好。
各种各样的口味,漂漂亮亮的包装,特别诱人的宣传……
但它很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以美好的样子进入孩子幼小的身体,却化身“毒物”,蚕食着孩子的健康。
可为什么这么多坏处,零食还是大行其道呢?
第一,因为太好吃、太好喝了,孩子无法抗拒。
第二,商家的宣传做得太诱人了。那些说“零食有害”的科普声音,轻易就被说“零食好吃”的广告淹没了。
3
这里要说一件很重要的正事。
我们国家对食品安全有严格的要求,很多标准比国际标准还高。
所以人们常常有个误解,以为“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就是可以随便吃的。
当然不是。
因为标准总是落后于现实的。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水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对人体有害,现在这是常识了。
按照科学说法,害处还很大:会对人的肝、肾造成损害,引起贫血、脱皮,甚至白血病;后者轻则导致头晕、恶心,重则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但是。
其实直到2014年,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才联合发布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范了农产品用药行为,在此之前,其实都没什么明确标准的。
还有。
地沟油、三聚氰胺牛奶,如果不看生产过程,只检测最终产品的话,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这不是我们的国家标准定得不好,而是“标准”永远追不上无良商家的“创造力”。
全世界的“标准”都是被现实推动的,发现了问题,才会修订标准。
而在“问题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引起重视”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符合标准却对人体有害”的食物,大行其道。
比如开头说的丙烯酰胺。
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对市面上的食物那么放心了。也不会觉得“既然国家都检测合格,那就肯定没问题”了。
国家只能给你把一部分关,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为你和孩子负责,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健康的食物。
不能偷懒,不能自欺欺人,拿孩子的健康当小白鼠。
现在零食里,大多有很多添加剂,通常我们认为那些都是安全的。
但真的安全吗?也很难说。
随着科学发展,案例增多,也许就会发现,那些防腐剂、增稠剂、食用胶、香精色素……是危害健康的。
而如果现在我们让孩子尽情吃,到时候后悔怕是也来不及了。
4
那所有的零食都不能吃吗?
也不是。
我上面说的零食,主要指的是商店里卖的那种即食的零嘴和饮料。
和你概念里的一样。
而零食的正式概念其实是:三餐以外,吃的所有东西都是零食。
水果啊,牛奶啊,都是。
所以,咱们换用正规概念,那么能给孩子吃的零食,就是:
之前国家出过一个《儿童零食通用要求》,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零食选择标准,大家可以参照:
少盐、少糖、少油。
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零食包装上要明确标出过敏原。
此外,还有一些零食,是我们尽量不要选的:
第一,乳饮料。
带“奶”字的不一定是真奶,也可能是乳饮品或者高糖饮料。只有蛋白质含量≥2.9mg/100g的才是真奶。如果在配料中看到了水、白砂糖和使用香精,就是“假奶”。
第二,果脯蜜饯。
尽管原材料是水果,但在加工过程中,水果本身的营养元素已损失殆尽,加糖加添加剂也是一顿猛操作。还有各种水果罐头,同样是营养价值低且糖分高,远不如直接吃水果,营养又健康。
第三,糕点。
看起来人畜无害,其实添加的糖、脂肪、反式脂肪大多超标,不能多吃。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守护孩子的健康。
零食越是对孩子诱惑无限,我们越要帮他们把好健康关。
如果我们不懂辨别零食好坏,或者不能帮孩子抵抗欲望,那就等于看着他们往坑里跳,而坐视不理。
那就不是合格的家长。
点个【在看】,坚定地向有害零食说不,孩子的健康,大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