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原因
HPV感染、性生活过早,性生活紊乱、多产、吸烟、免疫缺陷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
HPV根据其致癌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HPV16,18,45,56为高危型,HPV31,33,35等11种为中危型,HPV6,11,26等8种为低危型。CINⅠ及亚临床HPV感染常为HPV6、11型,80%CINⅢ为HPV16型感染。
90%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99%的宫颈癌组织中发现有高危HPV感染。
间隔1年反复HPV感染,持续1年就有可能发展成宫颈上皮内瘤变,持续10年发展成宫颈浸润癌。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小于16岁,年龄较小分娩、多产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相关。
吸烟和免疫缺陷可增加患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的风险,而HIV感染可使宫颈原位癌的发生几率增加5倍。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
疾病发展过程
典型症状
通常无特殊临床症状。合并宫颈炎或是阴道炎时,可能阴道分泌物增多情况(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息肉等)。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发展为宫颈癌大约需要5-15年时间。
医学检查
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HPV病毒检查、阴道镜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成为妇科常规检查重要内容及宫颈癌普查中首选。
阴道镜检查:当筛查发现异常时会使用此方法,了解病变区域上皮或血管的情况,并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
HPV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很高,对难以明确意义的临床鉴别诊断和CIN治疗后的随诊。
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标准。
由于CIN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检查难以诊断CIN,目前趋于借助多种辅助诊断方法的联合使用,但最后确诊须靠病理检查。宫颈细胞学涂片+宫颈多点活检(碘染、肉眼观察VIA或阴道镜下)+颈管刮术已成为CIN和早期宫颈癌普遍采用的综合早诊方法,近年来早期诊断技术方面有较大进展。
治疗方法
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阻止CIN病变进展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以,但要根据组织病理学的分类进行不同治疗。
CINⅠ级:大约65%的患者可自行逆转正常,20%的患者可续持稳定,约15%患者最终可能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多采用随诊观察,6个月12个月复查细胞检查,或者12个月HPV检测。也可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或宫颈电热圈局部切除术治疗。
CINⅡ级:进展为CIN3或宫颈浸润癌的几率比CINI高,约25%,故推荐进行治疗,并通过病理排除高级别病变,一般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或LEEP术切除病灶。
CINⅢ级:进行治疗,宫颈锥形切除术包括冷刀锥切或LEEP术,术后密切随访。不采用全子宫切除术作为初始治疗,如锥切术后病理已排除宫颈浸润癌,可行全子宫切除术。
CIN经过标准的诊治,能阻断进一步发展至宫颈癌的可能。
预后效果
宫颈上皮内瘤变预后好,经过标准的诊治,能阻断进一步发展至宫颈癌的可能。HPV疫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有一级预防意义。细胞学筛查的广泛开展,联合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
预防措施
鉴于我国目前宫颈癌发病年龄特点,我国推荐筛查起始年龄在25~30岁。
我国推荐的子宫颈癌筛查方案如下:
投保时必须提交的健康资料
一般问卷
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的详细病历资料与历年体检报告
核保参考
CINⅢ级:寿险/重疾—延期到手术后半年
CINⅡ级:寿险加费承保,重疾除外承保
CINⅠ级:
未做阴道镜检查或活检,寿险标保,重疾除外承保
已进行阴道镜检查或活检,寿险/重疾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