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6月,对网贷投资人来说,真是令人心惊胆寒的黑色月份。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就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平台或跑路或停盘,绝对是天雷滚滚,暗无天日。
我有个同事是这次雷潮的受害者。他在5·18理财节期间,通过网贷天眼投资了两家返利平台,结果损失了2万块本金。
虽说钱不多,但他很难接受亏损的结果。于是,这半个月来,他天天唉声叹气,干啥都提不起精神,工作也有些浮皮潦草。
我劝他,雷都雷了,就跟着维权群里的其他人去整理材料报案,再去网贷天眼申请些赔偿,尽量减少点儿损失。别为了2万块钱,伤心伤神,万一把身体搞坏了,或工作出了差错,岂不是雪上加霜,得不偿失?他听了没说话。
今天早上,他兴冲冲地告诉我,有人介绍他进了一个羊毛群,据说只要跟着“达人们”混,很快就能把损失赚回来。我彻底无语了,心想,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处处风雨飘摇,草木皆兵,你还敢去薅羊毛,还想通过这种投机手段去挽回损失?真是无知者无畏。
同事的行为让我想起了一个经济学名词——沉没成本,指的就是那种曾经付出,现在已经失去,无法挽回的成本,包括金钱、时间、感情、精力等等。
既然这些成本都沉没了,那就应该及时收手,避免更多的损失,但无奈我们天生具有损失厌恶的心理,总想博一把去挽回点儿什么。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在沉没成本面前,会继续增加投入,最后让损失愈来愈大。
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弱点。有鉴于此,我觉得,那些做决策时,能快刀斩乱麻,及时止损的人,都是谙熟人性,并能驾驭人性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缺乏这种智慧的人多如牛毛。有人为了心中虚无缥缈的妄念,不断消耗自己,最终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一败涂地;有人为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寻死觅活,在泥淖中不断沉沦;还有人年轻时遭遇过心理创伤,从此生活在仇恨和哀怨中,把余生变成了不幸的沉没成本。
比如,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的普利斯小姐,明明没有绘画天赋,也没有经济来源,却执拗地辞去赖以生存的工作,去巴黎追寻心中的画家梦。最终,在饥寒交迫中自杀身亡,成了一位可悲的梦想殉道者。
还有,小说的男主菲利普,在情感方面拖泥带水,为了一段孽缘,不断投入金钱、时间和感情,让人看了不胜厌烦。说实话,每次读到那个自私又庸俗的米尔德丽德的名字,我都恨不得快进跳过,免得被菲利普的各种跪舔和卑贱行为恶心到,也免得为米尔德丽德的各种无耻举动而生气。
我觉得,正因为菲利浦始终无法斩断内心的欲望,无法及时结束对米尔德丽德的畸形情感,因此,他一辈子都无法挣脱这把情感的枷锁。即使他后来与别人结婚,即使他再也不会和米尔德丽德见面,但他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这种执念,这将是他终生要付出的沉没成本。
相比起《人性的枷锁》中的人物,让我觉得更可怕的文学形象,应属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她年轻时不幸守活寡,本来可以及时止损,过上母慈子孝的后半生,但无奈她性格过于偏执,觉得自己不幸,别人也不能好过。于是,故意把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转嫁到亲生儿女身上,让痛苦和仇恨在代际间传承。最终,她活成了一个人人痛恨的变态可怜虫。
现实生活虽然没有文学作品那么极端,但我们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不断地为沉没成本买单。小到一次因为害怕白等5分钟,最终浪费一小时的等车经历;大到一场因为曾经付出过,而勉强维持,以至于痛苦终生的婚姻;还有像我同事那样为了2万块损失,而不惜铤而走险的投资行为,不一而足。
理性的做法可能众所周知,那就是为决策行为设置止损点,一旦越界,就要强迫自己放下执念,及时收手,重新开始。但知易行难,必须有大智慧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