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却未必得到

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大学期间都会立这么一个flag:大学四年要读够100本书。

有的人或许早已把这个flag抛到脑后,四年后发现自己读的都还没用十分之一。

而那些看似坚持在读书的,读到,却未必得到。

因为他们只是在片面追求数量,每看完一本书就急忙打开豆瓣搜索那本书点击“读过”。

我认为,伟大且经典的的作品就像一把的尺子,可能衡量我们才智的变化,片面追求测量的次数,而不向内观察自己的变化,测量就失去了意义。

毕竟,尺子是不变的,变的是我们自己。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见识到尺子的长度,我们也懂得了只看长度其实作用不大,只有真正懂得对内反问自己是否从书中有得到思考,获得见识。读了就忘,丝毫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跟碎片化阅读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不要在盲目片面的说要读到一定的量的书才肯罢休,而应该想:在某个年龄,随着自身成长和阅历的增长,我再读这本书,是否有不同的感受?得到不同的见解?是否得到什么人生感悟,能帮助我在往后的生活里活得更加精彩?


以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