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早有耳闻,几乎每个推书清单里都有它。 之前都是草草的翻了简介,发现是描述一个阿富汗少爷和其仆人的友情的故事,就没了阅读的兴趣。友情这个题材,总是比爱情差那么一点吸引力。
时隔两年,我再次打开这本书。不要以为我是因为对它感兴趣才打开它,而是因为我觉得我该读一些有价值的书。而《追风筝的人》,几乎出现在所有推书清单的它,就成了我的首选。
读之前,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我一直觉得出现在推书清单里的书目大多都晦涩难懂,枯燥冗长。可是我没想到,在读了前五章之后,我就对它欲罢不能。
为你,千千万万遍。
让我欲罢不能,不能停止的原因是哈桑。这个善良,勇敢,隐忍,忠诚,逆来顺受或者说知足,快乐的孩子。我喜欢他,更多的却是心疼他。
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哈扎拉人生而低贱。他的爸爸阿里是仆人,所以他生下来也是仆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也许是由于环境使然,折中等级划分在他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但这很可悲不是吗?人生而平等,可是他从生下来就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甚至不知平等为何物。
他对阿米尔少爷的感情,既有对主人的尊敬,但更多的是兄弟间的保护。虽然按年龄来讲,阿米尔才是那个大的。不管遇到什么危险,他永远都会站在阿米尔身前,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身躯保护他的阿米尔少爷。面对可怕的阿塞夫,阿桑尽管自己怕的要死,但为了保护阿米尔还是勇敢的站出来,成功的赶走了阿塞夫,他一直都这么勇敢,为了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但是也因如此,导致了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悲惨遭遇,导致了他最后和爸爸黯然离开。
读到阿米尔少爷戏谑嘲笑哈桑不识字的时候,我为哈桑心痛,读到被人侮辱自己的妈妈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哈桑悲伤的狭长的眼睛,读到哈桑被阿塞夫性侵的地方,我甚至不忍再读下去,这个善良,勇敢,忠诚的男孩,为什么要遭受这些屈辱,为什么要承担这些痛苦?读到阿米尔向他扔石榴,他把石榴在自己前额说“这样,你好受些了吧”的时候,我甚至有点责怪他,你为什么不还手?我在心里呼喊着:你还手啊,你还手啊,你还手了你们还能是朋友,就不会再有后边的悲剧发生,你还手啊。他当然没还手,对方是他最爱最尊敬的阿米尔少爷,是他宁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人,他就算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的阿米尔少爷。
他一直是最善良的那个,也一直是最悲惨的那个。童年被好朋友背叛,被好朋友污蔑,惨遭性侵,成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却惨死街头。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爸爸是谁。
他的悲剧从头到尾都与阿米尔有关,与忠诚有关。童年是为了保护阿米尔,被阿塞夫报复性侵,为了阿米尔,他承认手表和钱是他偷的,黯然离去。成年为了守护阿米尔爸爸的房子,惨遭枪杀。
但虽然他历经苦难,他仍初心不改。我以为经历了童年的那些悲惨遭遇,经历了阿米尔的背叛和诬陷,他会对阿米尔心生怨怼。但是没有,阿米尔仍是他最爱的兄弟,最尊敬的主人。我一点都不吃惊,哈桑就是这样的人,永远善良永远坚强,永远隐忍。我宁愿相信他是在心里怪过阿米尔的,但是爱战胜了责怪,所以他对阿米尔的感情仍一如当初那样纯净。这样想,让我心里会好受些,不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一张隐忍,逆来顺受的中国娃娃似的脸,浮现出一双狭长泛着绿光的满溢悲伤的眼睛。
我想他有自己的思想,我想他能为自己而活。
这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书的前半部分,大多都是描述哈桑与阿米尔的友情,以及阿米尔和哈桑的相处模式。阿米尔少爷,在我看来,是一个自私,内心有点阴暗,懦弱,渴望父爱的可怜虫。他明知哈桑不识字仍旧戏谑他,因为自己的懦弱而对哈桑遭受的伤害袖手旁观,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心魔而陷害哈桑,导致哈桑离去。但是他又是一个为了渴望得到父爱的可怜虫。书的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展现他的阴暗面,让人很难喜欢他。
但是自从接到拉辛汉的电话,听他说: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之后,他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懦弱,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阿米尔少爷虽然内心有点小阴暗,但是其实他也是善良的,正如书中所说:不善良的人不会因为罪行而感到痛苦。
童年时他没能明白自己对哈桑是什么样的感情,但是明白之后却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看到哈桑被阿塞夫强暴,他却因懦弱没能挺身而出,而且亲眼看着最好的朋友被侮辱。这件事情就像一抹冤魂时刻萦绕着他,让他不得安生,对哈桑的愧疚,对自己懦弱的可耻让他痛不欲生,他挑衅哈桑,宁愿哈桑能打他一顿,但是哈桑没有,他知道,哈桑就是这样,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这个认知让他感到更痛苦,让他更加自责,更加觉得自己可耻,让他一和哈桑处在同一个空间,就觉得呼吸困难,空气闷热,他无法再面对哈桑。这导致了他犯下的另一个罪行,污蔑哈桑偷窃,导致哈桑离开。
哈桑离开了,他再也不用因为害怕面对哈桑而躲到房间里,再也不会有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罪孽深重,再也不用噩梦缠身,不能入睡。但是错了,虽然暂时忘却了,但那个兔唇的哈桑,那条被脱下来的绒裤,仍然在他的心里,时不时都会冒出来提醒他的罪行。即使他生活在美国,但心魔并没有随着距离而消退。
阿米尔应该从未想到,13岁那年哈桑离开的那个雨夜,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哈桑。在25年之后,他得到的消息却是哈桑的死讯。
在拉辛汉告诉他哈桑还有一个孩子幸存人世,希望他能帮助找到他时,阿米尔内心的懦弱又冒出来了,他无法面对哈桑,不想去那个战火连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阿富汗。但是在听到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时,他情感一下子决堤,决定踏上寻找哈桑之子索拉博的道路。在寻找索拉博的过程中,他突破了自己,最终救出索拉博,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更加戏剧的是,在救索拉博的时候他受了很重的上,尤其是上唇。伤好之后,他的上唇人中的地方永远留下了一道红色的疤痕,和哈桑的一模一样,他变成了哈桑。不管是容貌还是精神。他终于变成了勇敢的哈桑。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追风筝的人可以有两个理解:第一个可以理解为哈桑,因为他是追风筝的好手,风筝则代表着他和阿米尔的友谊,整部作品也是围绕他和阿米尔的友谊开展。第二种是可以理解为阿米尔,这时的风筝就不只是风筝,而是对由那个蓝风筝而引发的一切罪恶的救赎,在阿米尔看到哈桑在追逐蓝风筝途中所遭遇的惨剧时,由这只蓝风筝所引发的罪恶就已经成为阿米尔心中永远的“风筝”,正是在追逐这只“风筝”的道路上,他得到了救赎。
正如拉辛汉所说,当罪行导致善行,便已得到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