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孩子小姑聊写论文的事情。近期她要交一篇论文,但是,对于很久没有提笔的她来说,一时间没有整理出头绪来。我给她一个建议,让她先把论点分列出来,对每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然后举出案例。只要先把框架搭建起来,再往里填充内容,就容易多了。就像搭建房子一样,框架搭起来了,文章也就基本成形了。
于是,我琢磨了一下“框架”这个词语,发现其实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框架”无处不在。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为自己设定框架,并置身其中,在框架范围内活动。比如,工作有工作计划,学习有学习计划,发展规划有蓝图,新的一年有新年计划。框架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努力的方向,不至于糊里糊涂、浑浑噩噩。框架是基本轮廓、是大方向,只要我们把握住大方向,所有需要的条件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创造和汇聚。就像我们要去某个地方,只要方位正确,那么,走哪条路都会走到目的地。
这几天我觉得自己挺变态的——又开始追剧熬夜,而且是看一些前段时间非常热门但又很脑残的韩剧,一边吐槽编剧太烂,质疑这种过时、老套、牵强的剧情到今天居然还有市场,一边手指不受控制地点开下一集,原因是女主角的衣服真的很好看——韩剧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能给人带来思想上的营养,却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虽然最后还是因为实在受不了剧情的白痴而放弃,但是紧接着又转战另一部。为此连续四五个晚上熬夜到一点左右,还有继续下去的趋势。
一边是懂得熬夜伤身的道理,一边是有恃无恐明知故犯;一边是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一边是不知羞耻地自己打脸变本加厉地深夜刷机泡剧。在这种令人哭笑不得、自相矛盾的痴迷路上行走的我并不是孤单一个人。中午和老友夏聚餐,两人先是一本正经地聊工作、聊孩子、聊家庭,聊着聊着就开始说些明星八卦、品评影视剧。夏最近在闹剧荒,我们分享了各自的观影资源,为彼此在熬夜泡剧的路上铺设道路、消灭障碍。
谁都知道熬夜伤身降颜值,也知道要不断充电学习。熬夜+泡剧,这样的组合看起来很颓废。但实际情况是,不见得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没有把孩子带好、没有把价值观培养好。我们没有沉迷在影视剧里面不可自拔,不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把无知当可爱,把离谱当有趣,没有带着影视剧里面的傻白甜风格放进实际生活中。我们牢牢把握住生活的框架,该什么时候做什么就尽力做,该往哪个方向走也勇往直前。一天二十四小时,除去工作、家务、带娃之外,留给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就像夏说的:“也就剩这点小爱好了。”这些见缝插针的兴趣体验不过是往框架里填充内容的细节而已。我们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取悦自己,偶尔的放松和放空是对自己的犒劳,没什么值得惭愧或批判的,不要说什么“被细节打败”,不要说什么“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无伤大雅的事情不必上纲上线,只是自己细细想来时觉得挺搞笑。
现在正值暑假期间,很多妈妈都费尽心思地帮助孩子规划好假期生活,报名参加各种学习兴趣班,目的是防止孩子整天宅在家里面玩游戏看电视。
隔壁的姐姐就是这样。她跟我聊起她女儿性格内向,太依赖父母,下学期就要上大学了,这位母亲表示很担忧,问我有什么建议。她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认为自己把女儿保护得太好,导致她女儿没有独自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管太多,是很多父母的习惯做法。我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才能勉强管住自己的言行,才能做到尽量不去干涉孩子。但其实很难。我总是控制不住地要去管他们:这个不能、那个不许、那个不对,担心受伤、担心上火、担心感冒。对比自己的童年,哪有那么多限制,自己可以爬山上树,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跑上跳下?自己可以独自到野外摘野果,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在屋旁玩耍?自己可以偷吃华丰方便面,为什么他们多吃一块饼干都不行?这到底公不公平?“天下父母心”无可厚非,但是多少人打着爱的旗号来管制孩子,打扰他们的快乐?我是觉得自己管得太多了。
也许我要做的,是在确保孩子平安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给他们最大的自由。掌握大方向,不拘泥于小细节,这样父母可以轻松点,孩子可以快乐点,这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因为在乎,所以要干涉;因为担心,所以处处保护。可是,一旦过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尽如人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摸爬滚打,得到很多教训,也总结不少经验,根据孩子的成长节奏不断地调整方向和策略,兢兢业业又战战兢兢,生怕一不注意就遗漏了、一不小心就过度了。但心里想着为孩子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会尽力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条条框框是令人厌恶的,但设定框架还是有必要的,这与“人生不设限”并没有矛盾。在搭建框架之前的立意才是决定你是否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的因素。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星辰大海,还是小桥流水,都只有通过脚踏实地才能最终抵达。人生很长,我们不能一眼看到尽头,我永远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在可预测的范围内,为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安排好行走路线,虽然我们会设定很多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框架,不断地调整、完善、改进,但却可以少浪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也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