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90后,这一代的成长

1.

独生子女,是别人对我们最大的标签。

从独生子女延伸出来的标签是,自私,叛逆,无尊卑,不努力,不靠谱。

我大约三四岁左右的时候,那时候是1995年,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大潮袭来,我的母亲随着浪潮去了深州打工,我的父亲去了拉萨。

我们90后同时又是第一批,留守儿童。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那时的小村庄,鱼塘里有很多肥美的鲤鱼和虾蟹,夏天光着裤衩,几个小伙伴在鱼塘里游来游去。一座青山里藏着未来几年的蝉鸣和无数的小野果子。

上小学的时候,书包里最多只有两本书,语文和数学,包里背着饭盒,其他的书包空间里塞着泥路上,各种好看的花花草草,还有田埂上挖的折耳根。

父母的来信,好像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找村里有文化的人来读,全家人精神奕奕的听着,恐怕遗漏任何一字一句。信上有一些字,虽然是拼音,却能看到父母一笔一划认真的样子。每一个月一封来信,我的父母总是在询问我的成绩,

渐渐的家家户户都通了电,有了电话,有了电视,通了马路,好像就是一息之间的事情。

2.

我是在初中下学期的时候,被家人安排到市里去接受新的教育。

当时报道的时候,班主任让我读安徒生的【丑小鸭】。

我当着来来往往的同学毫无顾忌大声念着:“ 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好吧,从农村一下到城市的我,就像是那只丑陋的鸭子,在同学里格格不入。虽然格格不入,我的同桌张双双待我很好,班长也是个女生也很漂亮,对新同学照顾周到,全班同学都很好,我们班是全市成绩最好的班,是省级文明班集体,被美国我不太记得是哪个洲的教育局局长来访。

我只记得,前一天班主任说我们要穿最干净的衣服,因为第二天会上电视。

呵呵,心机的我,在自己的《新华字典》上大大的写上自己的名字。我觉得那个镜头,一定会扫到这两个字的。

不许笑!憋着!

没转学之前,我在镇上的初中学习成绩也可以崭露一点点头角,排全校前几名,所以过得很快乐,人也很活泼。到了城市里以后,在班里我成绩一下变成中下。当时我年纪小,又没人沟通,造成了自信心一下被打击,一蹶不振不足以形容我的颓废期,所以我慢慢自卑,后来严重自卑。

插一句,那个时候我12岁,独自一个人生活,父母在校外租了两室一厅的学区房,每个月给我四百元生活费。

妈蛋,这风格怎么像小学生作文!

3.

每次去同学家玩,她的父母都会问我的父母做什么的。

“他们在外面打工。”

“那你一个人住,你这么小一个人生活,好可怜!”

我后来一直独居到24岁,一直一个人。我从来没觉得一个人生活是件凄苦的事情,孤单是上帝给的最奇特的礼物,你可以和自己好好陪伴。

还有 63% 的精彩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