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驴得水》,在看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简介,预告和影评。
就像我一开始自以为“驴得水”是从“如鱼得水”的谐音而来,所以电影讲述的应该是一部“如鱼得水”的故事。
但是看完后我发现,哦,原来不是,不仅不是如鱼得水,反而像是一群鱼进了热锅。
可以说这部电影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因为它本身就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一种想法。
一个故事的发生,原本就有它的背景,它的过程,和它的结果,它是三百六十度的立体的故事。
自然的,就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解读,去认识。
剧中出现过几次一句台词:办大事者不拘小节。
但如果抛去个人的情感和细节,这部电影未免也太过露骨和直白。
在我看来,这个小小的农村小学就像是映射一个个小社会 ,不论在多么迷你的组织中,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就存在和权力相关的问题。
张校长人已花甲,他深谙处世之道,他对权力的使用已经深嵌脑中成了肌肉记忆。
学校查账之时,怒斥几个老师对公款的私用,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挪用人,他的正义不是虚伪,他的确心存正义,但却无法阻止自己。
美国慈善家对着镜头大喊不可思议。
权力成了谋私的工具,关系是权力的依附。
任何的组织都逃不开关系和权力滥用这两个关键词。
这是令美国慈善家惊叹的。
有一点关系的人都能享关系带来的便利,又有谁会吵醒这个梦呢?
孙校长再三吩咐一曼:什么也别听,什么也别管。
这个游戏,就让游戏者去玩,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和我们无关。
剧中唯一出现的一把枪,把最能横的周铁男吓的瘫倒在地,不顾一切地卖力求饶。
这把枪也让铜匠真正摇身成了吕得水。
强权可以维护统治,也可以左右道德标准。
这个大的框架已经让人压抑透不过气。
还要再用镜头去放大不堪一击的人性。
如果要说人性,张一曼一定是那个显眼的起点。
开叉到大腿根的旗袍和土坯的教室格格不入,也预示着她和整个大环境的格格不入。
我对张一曼没有任何贬低之义,性自由不该被道德无脑拉入黑名单。
裴魁山只是个趋炎附势,势力无能的道德绑架者。
整体满嘴口号标语的人不一定是君子。
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流氓有了文化就能干出更可怕的事。
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骂周铁男怂。
我环顾一圈。
几乎所有男生都默不作声。
他有足够的理由为了张一曼奋不顾身。
但他同样有足够多的理由选择苟活。
为了他日思夜念的孙佳,为了他无法改变任何结果的死亡。
同行的小伙伴问我,一曼不会是喜欢上铜匠了吧。
我说不会。
离别时的笑只是一种单纯的笑,笑铜匠的单纯。
她对铜匠同样也没有任何贬低之意,但却不会喜欢。
但是铜匠后来的恼羞成怒是我没有想到的。
一个人对权力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品尝到权力的奇妙滋味之后,或许是会堕落的。
电影留给我最深的还是一曼唱的歌。
让人仿佛在一瞬间放弃了所有思考,只是沉浸在其中。
或许,我们是需要某一刻的沉醉,不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