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

和很多人一样,一川属于社交网络重度用户,每当工作间隙都忍不住想要刷一下,看看网上有什么最新鲜好玩的事情。

不过现在慢慢失去了对于社交网络的热情,每次看到热门新闻,特别是热门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即便是足不出户,你也很容易被千里之外的人气到上头。

很多人在根本没有了解事实,甚至根本没有读懂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发表观点,除了不断强化偏见、发泄情绪,给已经浮躁喧嚣的网络增加更多噪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


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理解能力


网络时代里,太多人缺乏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上学时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工作后又基本放弃了阅读,因而现在连稍微长一点的微博都读不进、读不懂,就更不用指望能够进行复杂议题的理性讨论,或是通过自学去快速入门某一个领域了。

虽然我们现在有海量的资讯,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更何况,太多的传播内容都是快消式、碎片式的,我们要想获得更为系统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要想持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还是必须依靠书本阅读来完成。


阅读的三种目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提出阅读有三种目的,分别是:

1、为娱乐而阅读

2、为获得资讯而阅读

3、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为娱乐而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将阅读当作一种消遣,譬如阅读网络小说——男频文、言情文、耽美文等等。当下网络小说盛行,为动漫、影视贡献了非常多的IP,为了娱乐而阅读的人绝不在少数。

除了将阅读当作一种消遣方式以外,很多人阅读是为了获得资讯,或者说知识。我们的读物不再只是书籍,而是扩展到了报刊杂志、资讯网站、社交网络、内容平台等等。但是资讯的发达,知识的丰沛,并不等同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并不一定能增进我们对于世界的思考。

在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不再需要记忆太多知识,可以非常方便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讯息。当下我们缺少的不是资讯或知识,而是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

在《十三邀》的节目中,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老师就曾点评说,”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我们曾经希望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好人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很遗憾,这一使命如今的学校教育无法实现了。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总是将大量时间花在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上,却很少去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发生?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这位主人公?历史事件与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关系?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只能从最基础的阅读能力开始,为增进理解力而不断阅读与思考,通过自我教育来摸索出道路来。



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


在莫提默看来,我们阅读更重要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很多时候,一本书的作者是在某一方面比我们更厉害的人,我们虽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TA,但可以通过阅读TA的作品,从比自己更“高杆”的人那里学习。

我们阅读一本书,就是在向自己既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通过运用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从不太理解到逐渐理解,尽可能跟上作者的思维和理解程度。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如何阅读一本书》


通过健身,我们可以增加肌肉的耐受力,通过追求理解力的阅读,我们可以提升心智。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我们再怎么增加力量训练,肌肉的耐受力和体能也是有极限的,但心智的成长、头脑的发展却没有上限一说

,也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很快地走上下坡路。

我们从阅读图画书、拼音书到纯文字书,从阅读通俗小说、经典名著,到通识读物、实用型书、学术专著等等,就是我们理解力不断提升,心智不断进化的过程。

不过很可惜的是,就像缺乏运动锻练一样,很多人也缺乏心智锻炼,他们一旦进入到阅读的舒适区之后,就不再往深挖掘、往外拓展,一直阅读让自己觉得愉悦、没有负担感的书。

殊不知心智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一直原地踏步的阅读,我们的理解力就会变得僵化,大脑也会失去活力。

我们必须学会跳出阅读的舒适区,少读太愉悦的书。何为阅读的舒适区?一位我关注的读物博主李小墨曾经总结过——即一直阅读自己专业领域、职业范畴、偏好喜爱的书,读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这种读法,哪怕读再多的书,也是没有多少长进的。



阅读就是学习


当然,以上三种阅读目的绝不是泾渭分明,互相排斥的。虽然我们努力想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是必要的娱乐消遣总是在所难免。在阅读资讯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利用我们的理解力,做信息的筛选、甄别和消化。在增进理解力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记忆一些关键信息和核心概念。

一川是阅读上的“杂食主义者”,我既读网文(主打耽美,哈哈哈),也读严肃小说,既读实用型书,也读理论著作,既想经世致用,也不忘脑洞大开。理解能力强的阅读者,即便是读消遣读物、娱乐八卦 ,也可以读出不一般的境界。

金庸的武侠小说曾经是很多人眼中的消遣读物,大部分人读完也就图一个乐呵,故事情节可能都忘得差不多了,根本不会做深入的研究。小部分人能记住书中故事脉络、人物关系、武功招式等等,而六神磊磊读金庸,能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行事逻辑的别样化解读,来评论社会热点,借古讽今。

还有一川特别喜欢看的娱乐号「蓝小姐和黄小姐」,同样是写娱乐八卦,其他人写起来要么是捕风捉影、东拼西凑,要么是道德卫道士,充斥着居高临下的道德评判,但「蓝小姐和黄小姐」却总能从纸醉金迷的浮华世界里,窥见人性的虚荣、脆弱与光芒,不只是在聊八卦,而是在谈人生,聊人性。



我们在阅读时所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沉溺于消遣型阅读和资讯型阅读,要更多地为追求理解力的提升而阅读。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泛娱乐化时代,大家都越来越不愿意读有理解难度的东西,超过一定字数以上的微博,都会有网友说“字数太多,不想看,有没有课代表可以总结”。

媒体人和内容传播者,为了迎合读者的畏难心理,为了提升传播度和点击量,就不得不降低阅读的门槛,减少理论论证,直接上“干货结论”,嵌入各种故事、段子,取一个吸睛的标题,在文章里掺杂大量网络用语和表情包。


“电视机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合,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和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这些包装精美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里,就像录音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的书,对于我们当下有着精准的洞见。)

正所谓良药苦口,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注定是要痛苦一点的,这种阅读就是学习。

这世上,哪有不下一番苦工,就轻轻松松学有所成的。在一川常去的健身房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比起后悔,我更喜欢第二天健身后的酸痛”。

同样的,比起头脑空空、书到用时方恨少,比起将来因知识不足、思维欠缺而错失良机,你会更喜欢阅读时的那一点点难,一点点苦。

要做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



(究竟怎么样才能通过阅读,实现理解力的提升呢?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再为大家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