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都上过很多的培训课,课上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很有道理,也想马上就用起来。可是,到了真实的场景里,我们会持续按培训的标准去做一段时间。但哪怕一个小小的条件的改变,又可能将我们拉回到原来的道上去。就比如我们听人说过无数遍,要保持健康,得要有规律的有氧运动,然后我们开始跑步。刚开始,我们会为了健康说一定要坚持,可某一天加班很晚才回去,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可能一句“今天就多睡半小时,少跑一会儿”就让所有的努力从此归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周育如老师在她的得到课程《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养》的第一讲里,用冰山模型给我们讲透了背后的道理。
我们学习的知识跟原来的内建人格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很有用的知识其实对我们的改变很有限。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需要的就是从一开始就要从他的情绪人格进行培养,给他一个健康、正面的情绪人格。
弗洛伊德相信:
童年时候的经验正在构建孩子的情感人格,而这个童年时候内建的情感人格,会跟着这个人一辈子。
行为学派在弗洛伊德之后兴起,鼓励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惩。而猴子依附实验出来之后,心理学家发现亲子依附被剥夺的猴子会自残而且无法交配,依附理论大大兴起,情绪研究又才被重新被人认识。
“爱”这个东西,并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才额外需要的,爱其实是人类要正常全面发展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条件,当你把这个条件剥夺之后,人类就没有办法正常发展了。
可以这样说:
被爱的孩子更独立。
因为父母的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完整的、充满爱的家庭里。对孩子来说,来自于父母的爱能让他感受到安全,即使出现距离上或者环境上的变化,他依然会认为父母对他是有爱存在的,不会因为距离或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孩子就敢于去探索,进而发展去独立。
而少爱的孩子,表面上感觉与父母有很好的亲子关系,比较粘父母,时刻都离不开的样子。事实上孩子在传达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够,或者方式不对,他想要的爱没有得到很好的情感满足。时间一长,在孩子的大脑里就会有个空白的区域需要去填补,他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寻求填补它,但这种填补只是表面的满足。
周育如老师建议:
你如果希望孩子早一点在身心方面都能够真正的成熟独立,其实你要给他爱的满足,而不是剥夺他爱的需要。
文章中提到一个研究,说孩子如果小时候受到过虐待,脑子会变得迟缓,即使他们已经从受虐的环境中跳出来。后续的研究还发现,光是“长期目睹家长家暴”也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这种伤害是由于孩子在看到或者经历受虐、家暴、父母争吵这样的事件时,情绪上产生高压让大脑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导致孩子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脑子受到严重损伤,让其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零到六岁是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期。
在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你这辈子可以给孩子第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礼物,不是拼命送他去上培训班或送去做潜能开发,而是要先给他一对相爱的父母跟一个温暖的家庭。
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好好去爱你的另一半,给你的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
冰山下的那一块,情绪人格的建构,其实就在孩子的童年里,就在你身为父母的手中。这是情绪教养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前提。
听完这一课,最重要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好好爱身边的人。能与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好好过一生,是如此的幸福,让自己时刻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能给孩子的就会是一个充满爱的家,他也应该会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最小可践行版本,是从不计较得失开始,面对另一半时,不会去计较彼此的得失,从对方身上看到的,更多的应该是优点。看到的优点越多,就是在点点滴滴的鼓励对方,强化对方的好的行为,彼此影响。
养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