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复杂事物的判断标准越清晰,人们偏离真相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现象在找对象、搞投资、做经营等很多领域都存在。
标准越清晰,结果偏差越大,这点很难理解,因为我们直观感受是,标准越清晰,越容易判断!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01 孩子眼中的坏人
曾遇到一对母女,女儿哭闹不回家,母亲说:“快别哭了,不然坏人会来把你背走。”小孩很担心,乖乖地跟着母亲走了。
“坏人”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从未遇见过的“可怕”的存在。
影视剧中的坏人特征很明显:动作声音猥琐,面目狰狞,还有特写镜头,让你一眼就能辨认,但这些特征在现实中却很少见。
那孩子们眼中的“坏人”究竟长什么样?
不少家长为了吓唬孩子,经常提到“坏人”是这样:他们欺骗拐mai小孩,截肢、让他乞讨,殴打、不让吃饭等。
很多家长还常常指着不远处的一个陌生人吓唬说:看,坏人来了!
给“坏人”贴上明显的标签,好让孩子们能立刻识别。的确,在他们眼中,电视剧里、父母口中的“坏人”是很容易辨认的。
但这些标签在现实中却非常少见,以至于,孩子们会觉得,“坏人”离他们其实很遥远。
是的,这些标签越明显,孩子们越难辨认真正的“坏人”。
当那些面容和善的坏人出现时,当他们友好的拿出一个棒棒糖时,当他们以老师的身份出现时……他们往往无法察觉。
02 从未消失的成功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功学”就变成了一个让人极度反感的词汇,几乎每个人都避之不及。
一说成功学,你马上会想到:在台上激情忽悠的傻x大师和在台下身心俱依的低智商听众。
你会认为从业者的特征如此明显,以至于自己不可能受到任何大师的蛊惑。并且成功学也几乎消身匿迹。
至少我们从未听闻身边有谁在讲成功学,有谁因为上了成功学而受到伤害,所以这一切都离自己很遥远。
这种理解其实很有害,就好像误以为坏人会把坏字贴在胸口。事实上,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教的和在学的就是成功学。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花了大价钱,去上各种“成功学”的变异课程呢?如果我们很难从现象判断,那又该如何判断呢?
我们抛开现象来看,“成功学”的底层逻辑基本是这样的:
1、成功是好的(无论哪种形式的成功)
2、成功是有方法的
3、我有这个方法,你学不学?给不给钱?
它还有一些可恨的推论:
A、你不成功是因为你没跟我学
B、你学了还不成功是因为你没学好,没搞透。
听起来很搞笑,但我们仔细想一下,社会上很多人其实都是在用这个逻辑。
03 坑惨过王阳明的逻辑
有人可能听过“守仁格竹”的故事,是讲王阳明为了搞清楚竹子的“理”,就按照朱子(朱熹)提倡的“格物穷理”进行实践。
他对着竹子格了7天7夜,结果生了一场大病,什么道理也没有格出来。
古代没有“成功学”,但有“成功”的概念。大多数人理解的成功是考取功名,王阳明的父亲是个状元,对他也是这样的要求。
王阳明和别人理解不同,他认为做圣人才是人生头等大事。有意思的是无论你要考功名还是要做圣人,你都要学朱子理学。
朱子理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听起来简直太有道理了,和我们今天讲底层逻辑好像没什么分别。今天不讲朱熹理学,我们还是看一下它的底层逻辑:
1、成为圣人是好的
2、成为圣人是有方法的
3、朱熹有这个方法(格物穷理)。
是不是感觉和前面讲的逻辑很相似,别着急,我们再看两个可恨的推论:
A、没成为圣人是因为你不学朱子理学
B、你学了还不成功是因为你没学好,没搞透,所以继续格物穷理。
朱子当然不会这么说,但人们的认知逻辑和成功学简直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暂时把它叫做“朱子成功学”。
王阳明“格竹”的实践也基本上是建立在这一认知逻辑之上,要成为圣人就要格物穷理,被坑得很惨,生了一场大病。
社会上有很多课程让人眼花撩乱,其实无论叫什么名字,只要其底层逻辑是沿着这个脉络,我们就把它叫“成功学的逻辑”。
今天波哥无意要去贴标签,也不是试图揭露那些讲国学、心学、领导力、N种模式、XX成功等是成功学的逻辑。
我们今天只是从底层逻辑的角度和进行探讨,大家遇到可以自己判断!这些分析有可能是错误的,大家谨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