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建筑一般都是典雅秀小而又娇气,主要是南方的气候都是温热多雨居多,所以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类似北方的四合院,或者是内蒙的蒙古包,更甚者是陕北的“地屋”。究其原因在于,北方的四合院是由于北方气候干燥,没有那么多雨,于是就基于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有共同宗祠的大院;内蒙的蒙古包,其建立就更简单了,由于旧时代的蒙古人都是游牧民族,所以常常要随着季节和草场迁徙,以寻求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的牧场,而蒙古包这种便于携带的移动房子便就此产生;至于陕北的“地屋”,这个究其根本还是与气候和当地的文化有关,就山建房子,就崖洞建房子的好处就是能够确保房子东暖夏凉。当然,我现在说的肯定不是四合院、蒙古包、地屋之类的建筑,而是南方常见的老建筑——黄土屋。
不同于江浙地区的宽敞秀丽的园林庭院,黄土屋的构造是很简单的。其没有所谓的青砖琉璃瓦,有的只是用自造壁炉烘烤出来的黑瓦,平平无奇,甚至还有点土气;也没有所谓的房梁,墙壁的雕龙画凤,有的只是一块块黄土累成的土墙,简单,却很实用;也没有所谓小道的九曲十八折,有的可能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来接通外界。其建造的初衷便是简单,大方而又实用。
南方的黄土屋是属于旧时代的人最常见的一种住所,其很大程度是与气候和文化是有关。南方的雨天多,一到梅雨时节,一场雨能够下几天,这就让人很是无奈了。不能出去干活不说,整天待在家里没人唠嗑也是无聊。因此,很大程度上黄土屋的建造都是一排排横向或者纵向散发出去,因为屋檐都是连着的,所以相互串访也比较方便,完全没有古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无聊感。
一般来说,南方的黄土屋很少是单间的,这个与南方的宗族文化有关。南方人一般都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一个家族社会,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姓氏都是相同的,而且会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同时由于南方人对祖先,对天地都比较敬仰,所以往往都会设立一个祠堂来缅怀先祖和向天地祈福。祠堂的设立一般都是居中,然后两边就是住所。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同宗族的人往往都会不约而同地杀鸡宰鸭,更甚者会杀一头猪来供奉先祖,可以说祠堂是宗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也是文化的存留。
就中国建筑史来说,黄土屋是属于最基础,最简单的建筑,缺少艺术美,缺少相应的历史底蕴和观赏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里,黄土屋却是底层人民的安居之所,心灵的港湾。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湮灭在世间的长河,当然也有很多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或许发展和进步就是这样的吧,总要舍弃一些旧的东西,换取整个社会,整个文明的前行。
在如今充满着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作为旧社会的象征——黄土屋慢慢退出大众的视野。城市里已经基本看不到黄土屋的身影,唯有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或山区还能依稀可见。老一代的人或许还能再回忆,而生一代对黄土屋却已经非常陌生,非常遥远,因为他们的出生接触的就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来来往往的车流,不断更新换代的手机电脑等。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没有什么能阻挡其向前的趋势,一切都终将逝去,黄土屋也不会例外,也许10年,也许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