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目前所有文段

《春熙之卷:目录》

想法:整体框架有个开端,发现,高潮,结尾四幕,所以每一篇皆有四幕。

整体结构构想:第一篇讲少年少女们的相遇与离别;第二篇讲青宁一个人的异乡生活;第三篇青宁一个人的旅行,这里将重点介绍春熙年间的蒸汽文明,和相关重要事件,以为第六篇的高潮埋下伏笔,同时第三篇蒸汽文明与第四篇的农耕社会会形成鲜明的社会发展对此;第四篇真实是讲青宁与净衣的旅行,然此篇叙述却会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虚构少年少女们相伴而行,共游兰都的梦;第六篇讲故人相聚于秋风原,共同作战,然彼此却因战事紧张而难能碰面的事(小说高潮部分,在此第四篇的虚构同第六篇的真实会形成鲜明的情感表达对比,意在阐述一“成长与命运”般的道理),同时也是情感碰撞与宣泄的高潮部分;第七篇讲的是青宁的心间释然(大结局)

前两篇是经历,后五篇则是虚构,所以整部小说只给我篇幅不长的一篇四幕去轻描细绘青宁的少年时代。

《春熙之卷:水阁灯》(少年与家乡)

《春熙之卷:少年游》(成长与远方)

《春熙之卷:大业城》(风景与世界)

《春熙之卷:兰叶河》(古韵与故梦)

《春熙之卷:未定》(未定)

《春熙之卷:秋风原》(命运与挽歌)

《春熙之卷:故人歌》(追忆与释然)

附:第五篇肯定是有的,但内容未定。第四篇是情感积蓄的隐忍高潮,而第六篇将是情感并画面的宣泄高潮,所以中间需要一缓和情感的篇章。

      此外,原定的《番外篇:写书人》会并入《故人歌》一篇,作用是以写书人的视角,评价青宁的一生。

《春熙之卷番外篇:秋风原之战》(讲述了因受上天恩赐而得以迅速进入蒸汽文明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春熙之卷番外篇:遗落之境》(蒸汽文明出现的开端)

时间线:

春熙元年,青宁,弄璋,夫野等人出生。

春熙五年,青宁随父母离开家乡睢阳,

春熙十年,青宁回到家乡,并与弄璋等人相遇。

春熙十四年,故事正式由净衣的到来而开始。

春熙十六年,各自远方。

春熙十七年,青宁的独居生活。

春熙十九年,春熙途径大业城。

春熙二十年,赤方原上的兰都。

春熙二十二年,秋风原之战

《番外篇:写书人》

03.

虽是家乡,却因曾多年在外而不知附近人家,故而我没几个认识的人可言,更少有可去的地方,所以呀,青宁还是喜欢看着窗外的景色。

镇子里并无书馆,唯有城里才有几家规模不一的书馆,其中最大的一家便是承文馆。有时同桐老、青姨去城里玩,总是去书馆一看,买得一两本便开开心心的回家。年少时候所看书籍,多是官家正史,夹之民间奇志,清丽诗词。

04.

《春熙之卷:秋风原》

青宁:夫野,若是有一天,我记不得你们了,你们可会恨我,或者讨厌我?

夫野:你想忘记吗?若你想,那我也想;若你忘了,我也自然也不知你是谁。我不会恨你,更别说讨厌你了。我尊重你的选择。这样说,你没意见吧?可是青宁,我知道你的性子,所以我不会说你什么,但我只这样对你讲:若你有一天又想起了我的名字,就来找我喝酒,我带你去玩,像以前一样。

历数往事,前二十年,我喜欢过三个女孩。

原来,我真的有喜欢过那个女孩,以致于多年后的偶然间再见那名字时,会突生伤怀之感。

有一年途径茂康,于歇脚时听旁人说起一件前两年一女孩被杀一事,大意是一少年向一女孩表达心意而招拒绝,一怒之下将其杀害的事。年龄、名字、与所住之地都和她大致吻合。沉默片刻之后,我去了镇上的一处承文馆,向馆中人问起了那件事,了解的人告诉了我事件的详细前后。听完之后我才释然许多,因被杀的女孩与她相差两岁。

然后了,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仅怀着一“相差两岁”的答案释然于心,没有追问,因我挺怕问到不想要的结果,亦说是真相。

做有些事,不过是为了慰求心安罢了,就如那句“点到为止”。

05.

二十五岁那年,我用“息宁”刺伤了一个令我心烦的人,然后我又救了他。因我怕他死,怕余生的我都将背负着这罪业活着,怕我不再清澈如少年。

二十七岁那年,我终于用一薄刃暗杀了一想伤害净衣的人,但这件事,没能骗过净衣的眼睛,然后她为那人诵经三日。

那之后,我便把“息宁”交一故人代为保管,手中的仅是一圆润细长的竹条。因师父告诉我“若是害怕伤害他人,便用竹条,无所畏惧?又何必在意刀上染过多少鲜血。”

《年少时的可爱人儿啊》

如何形容自己,温和?平静?柔弱?抑郁?贱人?悲哀?单纯而不纯洁?

有一年春,天仍寒樵。我随青姨途径一故人所在的地方。那时,天未见晓色,我和青姨在一饭馆子中吃了点东西,徘徊许久之后便走了。

走的时候,天已破晓。那时青姨对我说了一句,“相见而未见的人,这一生都难忘记啊。”我听了,只是沉默不语

弄璋之名,取自公子如玉。与弄璋第一次吵架之后多日,彼此便绕开了那条平日里去学堂常经过的巷子,形同路人,也不知何时,又和好如初。

这一次,是有些抱怨彼此的吵架性质,而之后几次,皆是因我个人突然的消极情绪而让彼此关系淡薄,所以错归我,再想想,多是我错。

对于弄璋,我对他是那种“人思情深意黯然”那种,会突然感到酸楚而含泪凝眸。忘却彼此沉默的漫长岁月,再想起形影不离,少有言语的青涩时光,倒也释然。

夫野之名,取自慷慨男儿。对于夫野,我的感觉是“待人近乎家人般温暖的朋友,而又有朋友之间的磊落义气”,是个纯粹的人。正因为纯粹,所以被所爱之人伤害时,会加倍难受,不能自己。然而他也是那敢在我苦于郡试准备时,率真无惧地带我逃课出去一同玩的人,也是那个二话不说,直接给我一把刀,让我去和匪徒拼命的人。真是有趣,一想到那些故人,便不由得鼻尖酸动,双眸氤氲。

净衣之名,取自干净的衣服,寓意清澈明媚的人。对于净衣,跳脱有趣,静秀可爱,这是她给我的印象。

于她,有过许多深刻难忘的记忆,比如那句,她负着小手,背对夕阳,翩跹转身如蝶,远远立着身子,前倾朝我喊,“青宁,记住喽,我叫净衣,记得来长安找我玩!”然后莞尔傻傻一笑,回身蹦蹦跳跳踩着晚霞走了。

一生不可见,独坐已白头。

淳戈之名,取自单纯武士。淳戈,是夫野偶然救起的一个人。之后三年朋友,我们便成了朝夕相伴的三年朋友,而三年后,他便走了。再六年后,死于灭族,罪名是谋逆。而我最后一次见他便是在法场的人群之中。不久,秋心——那个爱他的女孩,也不在了。

景安之名,取自国泰民安。景安,是师父的义子。春熙八年,大业郡遭灾,因此有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游它方,以能活着,而景安便是其中一人,也是孑然一人。关于景安的余生,可以如此概括:年少时,与我们共度。长大了,便子承父业成了一位中间人。他死的很早,因怀着老一代的恩怨,不肯就此罢休。

而我们只是把他的骨灰抱回家乡,让他安息在一风水不错的地方。

这一件,是关于景安的:

月上中天时分,景安挑灯坐于窗前,而来的客人轻敲房门,静候在外。

景安起身打开房门,而眼前夜访的客人一身黑色长袍,身形纤瘦,不见半分面目。

客人似如约而来,与开门的人错身而过,径直不语地走进了房间。待景安于身后关上房门,她才坐于窗前的榻席上,掀下帽子,露出一张清丽的女子容貌。

当景安初见她女子容貌的时候,素弦正倾侧纤软身子到窗边,抬眼看向那今晚皎洁如洗的月亮。月光流淌在素弦容颜上时,景安此生第二次为了一女子痴愣刹那时光,而这便是景安与素弦的初遇。

三天后,素弦作为一名刺客而听人命令去刺杀一朝臣。不果,自绝于途中。再三天后,那位朝臣死于家中。

后来,一个名叫彦文的年轻人从东家那里拿走了赏金,此后便消失了。

夫野初听这故事,以为刺死朝臣的人便是景安,后来得知,他作为一位中间人,只负责牵线搭桥,其余事情,都是无权过问的。据景安后来打听,那位名叫彦文的人,是素弦的同乡。他来,不过是让素弦入土为安。

彦文,自然不会是本名。或许他应叫燕文,“燕子的燕,文章的文”

年少时所去的学堂,名为俗心堂,是一行脚僧所题。我们笑称是“酥心糖”,因有一种好吃的糖果名,就叫酥心糖。以前学堂附近是没有酥心糖卖的,估计长居于此间的货郎便是曾远在城南时闻名而来吆喝,所以俗心堂外也有了酥心糖。

这园子原是城中一富贵人家的雅致林园,后这家老爷出于行善而借于好学之人所用,并请了几位有才德的先生帮忙管教这些学子,比如弄璋,夫野,淳戈,原安…待那老爷去世,其子嗣便不顾众人反对,收回林园,卖给了城中一赌坊。不过,那已是我们卒业后的事了。对于这件事,我们都感叹,善老爷所积的德业估计只能福佑孙子辈了。

在此,作一插叙:学堂外那位卖酥心糖的货郎,我不知名字,但旁人都喊他燕家子。他是个哑巴,年龄不大,老实淳厚。所卖的糖果及一些自己做的小玩具都很好吃,很好玩,因而我们很喜欢这卖酥心糖的燕家子。除此之外,令人讨喜的是他有一比我们略小三岁的小女儿,生得可爱,声音也好听,常带有女儿家的羞怯神色,有些像兔子。有时候,得了燕家子的允许,我们也会带她一同去玩,比如偷进学堂听课看书。她喜欢看书,比弄璋,夫野他们都认真。于是呢?我们凑了几斗米给了老先生,让她一起进了学堂,而她所能回报的仅是一些自己做的甜食与玩具。

对于这件事,好的是,彼此在一起玩了两年,两年后,她便随燕家子走了,走的时候,送了我们没人一只木雕千纸鹤,底下并刻了“元宝”二字,而独有原安那只是两“燕音”二字。对了,她的名字叫燕音,小名元宝。

再后来的事,是听俞桑说,他因有事去了兰都,便看见她在一家能卖更多的不同口味的糖果和更好玩的玩具的店铺里卖东西,一脸开心,其店铺名,就叫俗心堂。

《师父》

关于师父的过去,不曾听他提及,或许已看淡了那些往事了吧。

师父是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年来的,本无人可相问,却因此得了邻里几家的帮衬,在镇中里很快安定下来。且师父随和,又通文墨,有长者之风,故而与许多人多是交好,如同世代亲戚。

对于师父所怀武技,我不知多少与深浅,但我从未赢了一个左手握剑,坐于轮椅之上的长者,虽他说“略懂几分”。

关于师父的过去,或许从景安如今所行之事,便可知其一二,子承父业,成了一位中间人。当初我不知景安为何要代替师父回到那多生是非的地方。直到他身受重伤而死,我才明白,子承父业,不单单是一份差事,更多的是恩怨。

师父不曾教过景安半分功夫,也不许我们如此做,所以景安一生仅是一生意人。

息宁,一柄印有铁火坊徽记的修狭长刀。我不明白师父为何给它取这名字,正如师父给弄璋一把未曾开锋的钝刀,而赠我一把吹发可断的利刃一样。

而这之前,师父给了弄璋一同样制式的修狭长刀,而给我一圆润细长的竹条。

没刀之前,有时候会去感受杀人的感觉,有了刀,却更多了些怯怯不安,所以此后多年,“息宁”仍是干净的。

以前喜欢剑,长大了却更多喜欢刀,关于这点,不知为何,一如我认为“使剑的是侠士,带刀的是侠客”。而我更喜欢侠客。或许因我在心底已经觉得侠客比侠士更多些光明磊落之人。

后来,夫野也在师父那里学成而去时,得到了一把边军所用的阔刀,没有名字,因是一把寻常军刀。三年后,夫野成为了断云关军营的百夫长,然后得到了一把名为静渊的大剑。

鬼牙旗,韶国的一官方情报组织鬼牙营的专属旗帜,其旗帜底色为墨,上丝织尖利潦长的鬼牙。这种行走于黑暗之中的组织,多是起源于黑暗,所以“鬼牙”成立之初及以后多年,世人多不曾听过,其是否存在,都似捕风捉影。

我知道它,是在一民间故事散辑里的只言片语间有所提及,确知它的存在,是因为一认识的人因“鬼牙”而死。

一说,“鬼牙”源于民间刺客组织“鬼手”,因其初创者便出于“鬼手”,而“鬼牙”平日所学,多是“鬼手”技艺,可说一脉相承。

《疯子的时代》

我喜欢那些伟大的,为所欲为的,不论善恶的疯子,而我就像个狂热的信徒般无所畏惧的追随他们英雄般的背影,或生或死,都碾作尘土,弥漫于世。只愿曾有幸被埋葬在那如史书所刻的以刀或血来染指这荒唐人间的叛逆者的时代。

能与疯子对弈的,唯有疯子。承曦十二年秋,两个被后世笑称“疯王”的两个千古疯子相遇于白鹭泽。

后世有人是如此评价这二人,“疯子所能做的,唯有开创一个新时代。”

凡事皆看得失,如痴迷战争,因为能得到更多;厌恶和平,源于将失去更多。世事都是如此,无所谓仁义道德可言。

朝堂之上的纷争,几人言语,或多时日,便迁怒于天下。市井喧嚣?可笑!如何上得了这“众生皆为棋子”的台面!

宫廷,朝堂,地方,市井,边塞。

俯瞰而去,世间万物都会渺小,独天地为大。

“将相本无种,生而自有命”,这句话,你可听懂?

帝王家,怎容得了一“情”字?

堂堂一国之君,却被人俘虏而去,你们为何还能活着?

战争非同儿戏,这天下人皆明白。对戎作战,数十万兵马,百万车夫,几代人的基业,尽付于此。胜了,所得不过千里苦寒之地和一时安宁;败了,则将会数以百计倍,千倍计的人遭殃,所以朝堂之上的共识,便是退却几步,可保平安。

而武人如何?血性为重,有敌来犯,自当保家卫国,岂有怯战二字?

这内外两重,说白点,一个求安避战,一个以战止战。内外虽如兄弟,却不相知,相共进退,多生家事,如何泱泱?

《春熙之卷:灵感散录》

01.从灵学上看,梦中梦代表梦者的灵魂进入另一个空间,目的是想利用梦境中所看见的事物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答案。(摘选自网络)

02.故事的落幕是时间跳跃到现代,看见一少年在旧书店中合起书,起身放回远处,然后离开了。

03.故事真正开始的时候是青宁在兰都酒馆中,等饭菜上桌前便睡着了,梦见了少年事,由此倒叙故事的前篇。等青宁醒来,便看见净衣含笑看着自己。由此,便开始了正叙故事的后篇。(净衣是青宁长大后才遇见的,不曾在年少时候得遇彼此)

04.那晚,在湖心的亭子里,有琴声悠扬。

05.青宁,我这一辈子都陪在你身边,好不好?

06.叙事技巧,文字功底,背景设定,人物塑造

07.以清雅的文字功底和镜头化的语言,通过有趣的叙事手法,来讲一普通孩子的少年时代。

08,对立面:青宁同净衣,青宁同弄璋,青宁同夫野;少年的清澈与长大的迷茫;

易烨

伯敢

09.我的前半生,都是过着安安静静,衣食无忧的小孩子生活,玩伴可爱,亲人疼爱。唯有怯弱不安,才是最大的敌人。

10.我把这些往事编织成梦,掩藏在扉页间。

10,我只是怯弱,但不懦弱。

11.那是你最在意的朋友,可你就着耳边温柔的歌声发着呆的时候,脑海中却没有他的名字与面容,只是感觉你一定有在想他罢了。一个可以让你忘却所有现实信息,仍可感觉他的存在的人,必然此生难忘吧。也许这样的人,就是那种“已经刻进你的生命里”的人。

12.我所喜欢的女孩,四个字“恰到好处”。依这份心思,如你喜欢画与书签,可你只想要一枚书签,简单,自然。我眼中的她,清澈明媚中有一两分的黠灵。

13.不懂得对于许多事许多人怎样的取舍才是正确的选择,故而难以成为一独行而自然的自我。

14.这是青宁心中所想的样子,自然随和,与人温柔。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阳光明媚。不在人群之中,局促不安;不在清静无人的落寞思念无往事,更不会暗自流泪,心酸自己。

15.青宁,我不知是否希望你永远都有一双清澈如少年的眸子,但你得答应我: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16.或许因执念我们的少年模样与心思,却忽略了我们都将难敌岁月的催促,终要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以奋斗半生,来安享晚年,所以,当我听旁人说起他已结婚了,免不了恍然若失。

17.小标题《万家灯火》

18.不知她人心思,因何与我亲切如朋友。琢磨人心思,向来都不是我所擅长的事。

19.我所讲的故事,是关于一外表如少年的木偶。这段故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七八岁的时候去承文馆所看的。书名中有一国度,国有木偶,外表与人无二般模样,与人生活,多生平淡。木偶如人,有善恶之分,木偶胸有一窍,有于心间藏刀纳血,便是恶人,有于心间怀花容光,即是善人。青宁,你知你像什么吗?像一怀揣花树幼芽的少年木偶。

20.关于“青宁如何看淡往事”,有两种基于浪漫与现实的处理。一是曾写到的那样,“一枚青玉色瓶子里的药”;二是生活,如一青宁所遇的老人所说,“你还没长大吧!不若去多做些事情,过些时候,你便该如何坦然面对那些往事里的人与事了。”

21.其实不知如何描述他们,只是觉得那些人能够此生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真好。

22.长揖公。

22.窗外的小巷子,飘着蒙蒙小雨。青宁打着伞,正是这个时候来了。“你知道你来的时候,我在哪里吗?”“临水的窗边”“注意到啦!”“嗯,我以前经常在那儿坐着发呆。”“那你发呆时候想着什么?”“不知道,有时想,有时就是傻傻的发呆。”“那你遇见我了之后呢?”“有时会想到你。”“想我什么?”“不知。就是想想你,一如我身边的朋友,曾遇见的一些人。”“青宁。若是有一天,我走了,千万别忘了我,好不好?”“嗯。”“我若在很远的地方定居了,一定会写信给你我在哪儿,那样你就知道回信的时候该写哪里了,那样你就可以翻看地图,知道我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活着了,会不会开心,该去哪儿看我了。青宁,你舍不得我耶!感觉我一走你就要控制不住眼睛水了,嘿嘿。”“净衣!”“嗯?”“我会记得的。”“我也会。”

23.夫野所在的军队是镇守白鹭郡的重山卫。春熙二十三年秋,因为秋风原之战而被任命为百夫长。

24.我们都被风尘所羁绊,难如少年。

25.自认上天待我不薄,若是不幸,皆是咎由自取,不必同情

《病人同阳光》

喜欢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因而若是瞧见,便会莞尔一笑,就像看见一束阳光透过玻璃水瓶,里面恰有一枝绿意。

可这不过是一病人向阳光呵手取暖罢了,终究不觉能得长久。

我喜欢在河边树下坐着,因那儿清静,有绿草如茵,有水涓涓而东,有路人自木桥上经去。那时的我也可用一自制的简易鱼竿,守在一水边,看日出月生,鸟栖人归。

在我的故事里,伴随着流光清净的,多是些静淌的童趣,少有拨人心弦的瞬间,更无关入骨相思知不知的事。因我就是一恪守于清规戒律,然心又不甚安分的小沙弥。

自小生活都是如此平静,难得遇见烦心的事,又不想迁怒他人它物,只能压抑在心,作贱自己。虽于旁人看来,眼前似平静如常,但终有一天,你会不经意间,看见有什么东西从你头顶飘落,盈散为尘。

有些人是这样,“自善,自哀,自闭,自杀”,一如春去秋来的“悲怜,悲伤,悲哀,悲惨”的生命。

我这人,极少遇见烦心的事,因而别人话语眼色里的不满都会让我失落不语一会儿。一如那句曾听来的话“心太软的人快乐是不容易的,别人伤害她或她伤害别人都让她在心里病一场”。

得遇一人,眸情似水,凝而氤氲,虽会平静,却难忘记。

回眸相对,总是一美妙的瞬间。

时过境迁的事,又有什么后悔可言?

我这样的人,常常是一个人呆在角落,不言不语,因害怕人群,故而只能常看风景,然后在心间了然所有喜怒哀乐。有时候,是困在角落,有时候,是静坐一旁。

我不想为别人活着,也不想有人因我的事坏了好情绪。想念归想念就好,不必误扰彼此生活。

年少时,无热血时候,长大了,也似老朽,所以,终其一生,唯有“可怜”二字可写。

许久之后,我才明白,我也是那种年少锐气早死的人,若不曾与他相遇,此后的几年,多是痛苦。

有次犯了病,总纠结“要不要继续苟活着”的问题。过了不久,净衣来找我,然后我们就去了天元池玩儿,然后就落下了这件事,丢的很远很远。

十九岁时,也就是春熙十九年暮春,那年青宁正听从青姨的安排找了份清点货物的差事,暂时一个人生活着。

未及半个月,心病又犯了。那天正逢休息,他一个人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开窗户,不应声,更不会出门,就这样一个人躺在床上,缠着绵软的被子因心间排遣不去的抑郁气息而难受。这样的他,在有时床上翻来覆去,有时平静或躺或侧卧着,然后呢,眼角似无征兆般流了两三滴泪。如此一天,便是这样过去,然后第二天的清晨,青宁又平静如常去清点货物了。而不觉难受,已是两天后了。

对于这件事,青宁在信里如此写了这样一段话:伤病看去,一目了然,旁人皆能体会,而心病呢?唯有宽慰,并不明然。以前,若有人问起,我思虑良久或将告知,然所得唯有安慰,并无释然。说之过多,似向人乞怜,此后便更少谈。唯忆年少时,夫野不言其它,率然如常,携我而去。

二十岁时,也就是春熙二十年仲夏。桐老带青宁去了兰都,把他交给一老先生帮忙照料。

老先生姓柏,人称柏老,而今已是古稀之年,所居的地方是自家一在城南暮安街旁的锦缎铺,膝下仅有一嫁出去不在身边的女儿,而围在身边的是一掌柜与两伙计。他给青宁安排的房间是二楼靠南,以前是她女儿所居,女儿出嫁便空了多年,但房中布置仍是干净朴雅,而其重要的是,这间屋子窗外便是百花湖。每至兰都华灯初上,百花湖上便可见京都繁华夜色。

百花湖,多年前因附近有许多美丽的花故名,多年后更多的则是兰都人家的花灯。百花湖由兰叶河穿城而过所成的京中蔚然大湖,故百花湖才有此等人间繁华,也因此花灯漂流的方向,则是自西北而东南入海。

兰都女子才情与容貌,举国有誉,而在兰都尚在闺中的女子每逢花灯节,便题诗或词于自己所做的纸灯上,任付流水东去。是以国中男子多守下游江边,取下品赏。

然花灯题诗的另一玩法是自家小姐吩咐随身奴婢将提有半阙诗词的花灯挂在湖边树上,等人观赏,等人应对,而自己不出面,若是喜欢来人所补词句,或许就结了人间一良缘。

有一次花灯节,青宁曾与净衣去百花湖游玩过。一路看去,青宁只是含笑赞叹京中女子才情之高深,恕难应对。据说,老先生的女儿便是如此嫁出去的,青宁对此没问过,故不知真假。

十七岁时,青宁写了一封不知该寄给谁的信,写完后不久便烧为灰烬,而这是其中的几段话:

一个人,把一些想说的话咽噎在心里,又时来翻看,几个月,乃至数年,一定会酿成心病的吧。或许如今的我已然患了病,而非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偶然发生的一些症状表现。且不想说出来,因我不喜欢乞丐,一副乞人怜悯的模样,反而厌恶自己。这一切,只愿平淡初罢了。

我想念那些人,却奈何嘴笨不知该说什么为好,故而许多人与我,都已渐行渐远。也许又等到有天忍不住的情深处了吧,才会含泪回忆。

………………

不想打扰别人,不愿给人添麻烦,因而总是对人默默不语。又常怕自己偶然间的错误而让别人不悦,因而常常对人总是小心翼翼地说着“谢谢”“对不起”之类的客气话,做着“低声轻步”的事。如此小心翼翼,以至于如今如此害怕别人不经意间投来的眼光,以至于如今有了把自己碾入尘土般的卑微。

………………

我喜欢和弄璋、夫野、净衣、淳戈、秋心、…一起玩,因那时觉得彼此纯粹。可惜了,许多人,许多事。

或许应该如此概括我想说的这些话“物稀为贵”

不知为何,遇到不顺心的事,常想着退出,而碍于面对,就像不曾来过一样,形同陌路,似水无痕。

说“善”,我有几句可说。虽我非善人,但也勉强算是良人。如今二十年,除了小时候拿过家里十几文钱被爹娘抽了几下,偷看过两女孩半抹乳鸽,顺走人家店前的一木雕,以及为了钓龙虾而摔死过几只田蛙做了些孽之外,便未记得做过什么坏事,连说人坏话与害人心思也屈指可数,所以呢,老天爷,记得哦,“善有善福,恶有恶运”,否则“敲尼媚,打洗尼”。

《春熙之卷:文句积累》

02.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事,所以我怎会不高兴,你说:是不是?

03不清楚,这算不算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执着于一段可能悲剧收尾的故事,迟迟不肯解脱,也因此错过了一段可能笑着收尾的故事。

04.能走那么远的路,遇见那么多有趣的人,经历那么多难以忘记的事,如今回想起来,却也不枉此生。

09,年少不知愁滋味,因而“酒”,对我而言,始终比不得甜果。可是当我不再少年时,也会独处喝着酒,而不是静静像一株淹没与诸般光影里的小草,而是江畔的渔火。

总觉得,感情如涓涓细流,流淌于如青山般的故事之中,自然流着,胜过于因人而流。

10.人之于过去,多少也有些恍惚。

12.虽已是可行冠礼取字的年纪,可仍是孩子心性,不习惯同大人们说话,以及与别人家的孩子说话。可若是瞧见可爱有趣的小姑娘,在孩子边缘,我也会逗趣笑笑。

17.我可以用“悲伤”去接受一件不好的事,但很不愿用“悲惨”去接触一件不好的事。我怕痛苦,无论肉体,还是心灵。

18.剑,杀了人,便不再是小孩子的玩具。

19. 前后思量许久,原来自己真的是为了这么一个笑话般的理由,负行远方,只为得到一不算悲伤的结果。

20.我也不知道,经过这段旅程,我是因何长大,不再少年。

21.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仅依感觉,舍弃所有,去做旁人和自己都看来不可理解而可笑的事。无论结果如何,年老的自己,终究也许会理解。

(心清如月篇)

23.心清如月,皎然明白。

24.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可明说的心事,若有人会心而知,那便是不需解释的缘分。

25.旋律如知心人,听来,能释然多少烦扰的尘埃?

26.一个人,只有最接近夜之静谧的时候,才可能触摸到内心深处的自己。

30.字里行间,如此温润,皆是一个人的影子。

9.我的前半生,都是过着安安静静,衣食无忧的小孩子生活,玩伴可爱,亲人疼爱。唯有怯弱不安,才是最大的敌人。

10.我把这些往事编织成梦,掩藏在扉页间。

10,我只是怯弱,但不懦弱。

11.那是你最在意的朋友,可你就着耳边温柔的歌声发着呆的时候,脑海中却没有他的名字与面容,只是感觉你一定有在想他罢了。一个可以让你忘却所有现实信息,仍可感觉他的存在的人,必然此生难忘吧。也许这样的人,就是那种“已经刻进你的生命里”的人。

的人。

12.我所喜欢的女孩,四个字“恰到好处”。依这份心思,如你喜欢画与书签,可你只想要一枚书签。简单,自然,清澈明媚中有一两分的黠灵。

13.不懂得对于许多事许多人怎样的取舍才是正确的选择,故而难以成为一独行而自然的自我。

14.这是青宁心中所想的样子,自然随和,与人温柔。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阳光灿烂,翩然如蝶。不在人群之中,局促不安;不在清静无人的落寞思念于往事,更不会暗自流泪,心酸自己。

15.青宁,我不知是否希望你永远都有一双清澈如少年的眸子,但你得答应我: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春熙之卷:水阁灯》

……………

那孩子喜欢有时一个人呆着,喜欢一个人琢磨自己的事。若不经意间与初次见面的人触目相对,他会刹然用一颗清澈懵懂的眸子抬眼看你,随即眼帘低垂,若有所思地抿着薄软的嘴唇,转而习惯性地看向其它地方,并在心间浅浅思虑刚才的眼前事与人给自己的感觉,以及浅浅躲避那份因陌生而袭来的局促不安。之后的他,很可能会不经意间再看你一眼,也许只为进一步琢磨你应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他,看起来应像是一单纯青涩的安静小孩子,偷偷窥探外面的世界吧。

…………

有时候,青宁喜欢像个乖巧的女孩子,一个人背着小手,低着头,踮起脚尖在没人注意的地方,似脚下有一根粗大的圆木,他踩在上面,小脚交叠着前行,也或者,随意而然地一个人悠哉悠哉晃着。

…………

在那场难得的聚会中,青宁虽喝些酒,但并未醉,只是不愿醒来。因若是醉了,便可少些拘谨,可以对他们说一些“我在意你们”“我们要永远啊”之类有些牵强且还不懂事的话。

“永远”什么的,终究敌不过“岁月不饶人”一句啊。

…………。

…………

听人回忆:青姨来的时候,是春熙九年的晚秋,那时的临水酒馆内仅有桐老一人忙活,而她却一身风尘地出现在馆前。当时的青姨看了看酒馆的牌匾,又朝内寻望良久,低头踯躅片刻后,便走向水边,借着如镜的水面,净脸理鬓。随后,走进了临水酒馆。

关于“青姨与桐老的关系”,依青姨说,她与桐老很早便已相识,此番前来,一是桐老写信与她,希望青姨能帮他打理酒馆,二是故人重逢。

……………

呆在他身边,你就像一听话的不吵不闹的弟弟,静静听着他给你说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那些你懂或不懂的道理。

…………

青宁,你要明白,孩子与老人是人群之中最没心机的,所以你要多和他们说话。

…………

你永远也不可能忘记那个人,他与你共度漫长的少年时光,然后彼此挥手作别。那点你讨厌的,都不再讨厌,而你喜欢的依旧灿然。

…………

弄璋:青宁,你这文弱样子,以后若是被人欺负了,该怎么办啊?

青宁:娘蛋,我从娘胎里出来,长这么大了,与人多善。欺负过我的人,跟我被爹娘抽过的次数差不多,还没过四根手指头呢。

夫野:这样啊!弄璋。

弄璋:什么?

夫野:不如我们每天早中晚各揍他一段,有事没事也来一下,让他多锻炼锻炼身体,以后没了我们出门他好抗打,这样就不用我们这些做长辈的瞎操心。好不好?

弄璋:好呀好呀,我听野哥的,为了青宁美好的明天,做兄弟的义不容辞。明天还是今晚,或者现在,随时随地,随喊随到?

青宁:你咋不再加上一句随时行动啊!我去,你们还要点脸不?连我这样无时不刻不忘积德行善的良人也欺负?

夫野:是呀!你不是常说“那些能改写历史的人,都是英雄”吗?我想当英雄。

青宁:哥,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那落井下石,挑拨离间的勾当了。

众人:0.0

…………

有一次,夫野遇见了一让他很伤心的事,所以那天晚上,平时一起玩几个伙伴多在林子里,围在他身边劝说开导他,唯独青宁不知如何对他说些宽慰的话,于是就一个人在夜色林影里的不远处静静守着。

…………

净衣,是她的名字。这是后来弄璋问她那时,青宁听见,才知道的。

后来的青宁是如此回忆那天月色如华的夜晚:

那天,她并没有随那男子一起离开,而是选择在这地方住几天。而那天晚上,月色很美。我托腮坐在临窗的桌子边,侧着脸,神色痴静地看着夜色,神情像似一闺中思春的小姑娘。我想着她的名字,手指蘸湿作笔,借着月光一笔一划地写下我的名字:青宁,下边便是她的名字,然后,画了个正好的圈把这两个名字围在一起,不留出口。对于这一张平滑光洁的桌面来说,眼前手边的这一小小的圆圈,看起来,真小,还没一白瓷菜碟大,可我却第一次觉得它的存在是那么美好。

………………

与夫野第一次遇见,是因为青宁想玩弄璋买的一来自大业城的机巧玩具,而那时它恰巧在夫野那儿,所以青宁与夫野便因此相遇。

如何描述这段初遇,那感觉就像小鹿向老虎那儿拿东西,有点怯怯不安。用老虎一词来形容那时的夫野,似乎夸张了些,但夫野坐在树下板凳上抬眼看轻声问他的青宁时的眼神,当时确实让青宁紧张了一下。

………………

有次因青宁自己的一番胡思乱想,导致他作出了一另他后悔的决定。他在意别人,却琢磨不出别人是否在意他,如此循环,便与他们绝交了。当时所谓的绝交,不过是青宁为求一时心安而逃避罢了。

第二天,青宁与人群之中抬眼突然遇见了夫野,那瞬间青宁似乎忘了“绝交”的事,一如往常自然向夫野欣喜点头打招呼,而夫野只是跟他说了一句“在这儿等我,我有事跟你谈”。或许因为拿东西,所以他说完便匆匆离开了。青宁回头看了看快步离开的夫野,在原地沉默片刻,便走了。

青宁很少忤逆别人的话,但这算一次,然后此后多日,彼此便形同陌路。

……………

弄璋家与青宁家彼此相聚不算远,但也不算近,因中间隔了很多房子,故而弄璋与青宁虽因同在学堂而朝夕相伴,却并非邻里关系。

………………

青宁,有人可与你说过,你的眼睛很好看,若有所思,欲言又止,顺其自然。(这句话,是净衣第一次离开的时候说的)

………………

青宁在陌生人面前,若是觉得他们所谈听来有趣,多是眉眼含笑,嘴角浅扬,静静看着;若是好笑,便抿着唇笑。但在那些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中,无论他们所聊是否有趣或好笑,青宁在一旁笑起来的时候,总有种贱兮兮的味道,所以这样的他常会因此引来旁人不爽。

………………

不曾想起关于弄璋有什么烦心事的存在。在承平之世,青涩的男孩与娇俏的女孩相遇于漫长的少年时光,其间并无多少很是难过的事可言。若有,多是一时的闹心罢了。

………………

分别后,无论千山万水,彼此之间的距离,应有多远?何时好梦如旧?何时又似水流年?

………………

青宁知道他人好,但青宁又不长于与人交谈,拉进关系,故而这样的生分感持续了许久。虽彼此生分,但青宁也认为他是一挺好的人,若有需要,便适量而为。

………………

若窗外的阳光很好,暖洋洋的,青宁常会搬跟藤椅盘腿坐在馆前,闭目凝神地享受这一年的春风夏凉秋光冬阳。但若窗前是一番绵绵细雨,青宁若无它事,便坐在门前檐下,看着静静看着雨景发着呆。

青宁后来如此回忆这样的他,当时不知该去哪儿玩,玩些什么,也不知谁会来找他玩,所以只能在馆前静静坐着,享受阳光,发着呆。

………………

………………

未出远门,所以不知这世道如河。因是志穷气短吧,所以我这一生,并无旁人可书的传奇,心里的事,多是些男女绵柔心思。

原来,不知不觉间,我编织了一个梦,梦里我们久别重逢,共聚于兰都的一家酒馆,言谈欢笑,温热如故。梦里的我们正结伴而行。在新月如钩的时候,走在兰都的青石街头,去目睹书中所绘的京都盛世繁华,以实现年少时彼此曾许诺的誓言。可是呢?等我快走完兰都城,才幡然醒悟,这一切不过黄粱一梦。他们仍在远方,我们不曾聚首,更无将履行的誓言可说。

出门在外,总会遇到许多因个人性情而觉不喜的事,但无奈,这些事多是无法改变,只能看在眼里。虽有善行,却无善果可言。

那孩子喜欢有时一个人呆着,喜欢一个人琢磨自己的事。若不经意间与初次见面的人触目相对,他会刹然用一颗清澈懵懂的眸子抬眼看你,随即眼帘低垂,若有所思地抿着薄软的嘴唇,转而习惯性地看向其它地方,并在心间浅浅思虑刚才的眼前事与人给自己的感觉,以及浅浅躲避那份因陌生而袭来的局促不安。之后的他,很可能会不经意间再看你一眼,也许只为进一步琢磨你应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他,看起来应像是一单纯青涩的安静小孩子,偷偷窥探外面的世界吧。

…………

有时候,青宁喜欢像个乖巧的女孩子,一个人背着小手,低着头,踮起脚尖在没人注意的地方,似脚下有一根粗大的圆木,他踩在上面,小脚交叠着前行,也或者,随意而然地一个人悠哉悠哉晃着。

…………

在那场难得的聚会中,青宁虽喝些酒,但并未醉,只是不愿醒来。因若是醉了,便可少些拘谨,可以对他们说一些“我在意你们”“我们要永远啊”之类有些牵强且还不懂事的话。

“永远”什么的,终究敌不过“岁月不饶人”一句啊。

…………。

…………

听人回忆:青姨来的时候,是春熙九年的晚秋,那时的临水酒馆内仅有桐老一人忙活,而她却一身风尘地出现在馆前。当时的青姨看了看酒馆的牌匾,又朝内寻望良久,低头踯躅片刻后,便走向水边,借着如镜的水面,净脸理鬓。随后,走进了临水酒馆。

关于“青姨与桐老的关系”,依青姨说,她与桐老很早便已相识,此番前来,一是桐老写信与她,希望青姨能帮他打理酒馆,二是故人重逢。

……………

呆在他身边,你就像一听话的不吵不闹的弟弟,静静听着他给你说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那些你懂或不懂的道理。

…………

青宁,你要明白,孩子与老人是人群之中最没心机的,所以你要多和他们说话。

…………

你永远也不可能忘记那个人,他与你共度漫长的少年时光,然后彼此挥手作别。那点你讨厌的,都不再讨厌,而你喜欢的依旧灿然。

…………

弄璋:青宁,你这文弱样子,以后若是被人欺负了,该怎么办啊?

青宁:娘蛋,我从娘胎里出来,长这么大了,与人多善。欺负过我的人,跟我被爹娘抽过的次数差不多,还没过四根手指头呢。

夫野:这样啊!弄璋。

弄璋:什么?

夫野:不如我们每天早中晚各揍他一段,有事没事也来一下,让他多锻炼锻炼身体,以后没了我们出门他好抗打,这样就不用我们这些做长辈的瞎操心。好不好?

弄璋:好呀好呀,我听野哥的,为了青宁美好的明天,做兄弟的义不容辞。明天还是今晚,或者现在,随时随地,随喊随到?

青宁:你咋不再加上一句随时行动啊!我去,你们还要点脸不?连我这样无时不刻不忘积德行善的良人也欺负?

夫野:是呀!你不是常说“那些能改写历史的人,都是英雄”吗?我想当英雄。

青宁:哥,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那落井下石,挑拨离间的勾当了。

众人:0.0

…………

有一次,夫野遇见了一让他很伤心的事,所以那天晚上,平时一起玩几个伙伴多在林子里,围在他身边劝说开导他,唯独青宁不知如何对他说些宽慰的话,于是就一个人在夜色林影里的不远处静静守着。

…………

净衣,是她的名字。这是后来弄璋问她那时,青宁听见,才知道的。

后来的青宁是如此回忆那天月色如华的夜晚:

那天,她并没有随那男子一起离开,而是选择在这地方住几天。而那天晚上,月色很美。我托腮坐在临窗的桌子边,侧着脸,神色痴静地看着夜色,神情像似一闺中思春的小姑娘。我想着她的名字,手指蘸湿作笔,借着月光一笔一划地写下我的名字:青宁,下边便是她的名字,然后,画了个正好的圈把这两个名字围在一起,不留出口。对于这一张平滑光洁的桌面来说,眼前手边的这一小小的圆圈,看起来,真小,还没一白瓷菜碟大,可我却第一次觉得它的存在是那么美好。

………………

与夫野第一次遇见,是因为青宁想玩弄璋买的一来自大业城的机巧玩具,而那时它恰巧在夫野那儿,所以青宁与夫野便因此相遇。

如何描述这段初遇,那感觉就像小鹿向老虎那儿拿东西,有点怯怯不安。用老虎一词来形容那时的夫野,似乎夸张了些,但夫野坐在树下板凳上抬眼看轻声问他的青宁时的眼神,当时确实让青宁紧张了一下。

………………

有次因青宁自己的一番胡思乱想,导致他作出了一另他后悔的决定。他在意别人,却琢磨不出别人是否在意他,如此循环,便与他们绝交了。当时所谓的绝交,不过是青宁为求一时心安而逃避罢了。

第二天,青宁与人群之中抬眼突然遇见了夫野,那瞬间青宁似乎忘了“绝交”的事,一如往常自然向夫野欣喜点头打招呼,而夫野只是跟他说了一句“在这儿等我,我有事跟你谈”。或许因为拿东西,所以他说完便匆匆离开了。青宁回头看了看快步离开的夫野,在原地沉默片刻,便走了。

青宁很少忤逆别人的话,但这算一次,然后此后多日,彼此便形同陌路。

……………

弄璋家与青宁家彼此相聚不算远,但也不算近,因中间隔了很多房子,故而弄璋与青宁虽因同在学堂而朝夕相伴,却并非邻里关系。

………………

青宁在陌生人面前,若是觉得他们所谈听来有趣,多是眉眼含笑,嘴角浅扬,静静看着;若是好笑,便抿着唇笑。但在那些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中,无论他们所聊是否有趣或好笑,青宁在一旁笑起来的时候,总有种贱兮兮的味道,所以这样的他常会因此引来旁人不爽。

………………

不曾想起关于弄璋有什么烦心事的存在。在承平之世,青涩的男孩与娇俏的女孩相遇于漫长的少年时光,其间并无多少很是难过的事可言。若有,多是一时的闹心罢了。

………………

分别后,无论千山万水,彼此之间的距离,应有多远?何时好梦如旧?何时又似水流年?

………………

青宁知道他人好,但青宁又不长于与人交谈,拉进关系,故而这样的生分感持续了许久。虽彼此生分,但青宁也认为他是一挺好的人,若有需要,便适量而为。

………………

若窗外的阳光很好,暖洋洋的,青宁常会搬跟藤椅盘腿坐在馆前,闭目凝神地享受这一年的春风夏凉秋光冬阳。但若窗前是一番绵绵细雨,青宁若无它事,便坐在门前檐下,看着静静看着雨景发着呆。

青宁后来如此回忆这样的他,当时不知该去哪儿玩,玩些什么,也不知谁会来找他玩,所以只能在馆前静静坐着,享受阳光,发着呆。

………………

念念不忘的,不如忘记。一一青宁

我去了承文馆,托人为他跋山涉水,写下那些往事,然后辑录成册,放在他的枕边,当闲书以解闷。那些一直想着人与事,终究忘记为好。——净衣

………………

未出远门,所以不知这世道如河。因是志穷气短吧,所以我这一生,并无旁人可书的传奇,心里的事,多是些男女绵柔心思。

………………

《春熙之卷:兰叶河》

原来,不知不觉间,我编织了一个梦,梦里我们久别重逢,共聚于兰都的一家酒馆,言谈欢笑,温热如故。梦里的我们正结伴而行。在新月如钩的时候,走在兰都的青石街头,去目睹书中所绘的京都盛世繁华,以实现年少时彼此曾许诺的誓言。可是呢?等我快走完兰都城,才幡然醒悟,这一切不过黄粱一梦。他们仍在远方,我们不曾聚首,更无将履行的誓言可说。

《春熙之卷:秋风原》

青宁:夫野,若是有一天,我记不得你们了,你们可会恨我,或者讨厌我?

夫野:你想忘记吗?若你想,那我也想;若你忘了,我也自然也不知你是谁。我不会恨你,更别说讨厌你了。我尊重你的选择。这样说,你没意见吧?可是青宁,我知道你的性子,所以我不会说你什么,但我只这样对你讲:若你有一天又想起了我的名字,就来找我喝酒,我带你去玩,像以前一样。

我算不得是那种无私奉献的人,或多么慷慨得人。送人一礼物,送之前,虽价格与我而言不算多,又觉得他人不错,便是允了,待真的送出后,竟又心生后悔,随之无奈坦然。我是不怎么在乎钱的多少,够用就行,不怎么在乎他人的附带物质利益,因我不觉困顿,又无奋发向上的心思,故而与人多是单纯。

能留在记忆里的,都是彼此美好的一面,对吧。

以前不懂为何“青春是用来缅怀的”,而今明白,那是岁月无情,我们终将长大,不复年少。约定什么的,有时候是可以容许彼此的抱歉。

二十岁,青宁独自一人生活于远方,因没了旧时朋友,又无心改变怯弱不群的性格与完成曾想做的事,故而生活每况日下。

“有想过与人倾心吐胆,可终究暂且作罢。因心里明白,说了又如何,有些事,本来就该由自己承受,而且这走不是糖果,何必与人分享。”

春熙十六年的全国大考之后,夫野军旅,弄璋堪舆,而我将行悬壶济世的事。

“春熙大改”,自然发生于春熙年间,虽按史所说,关于“大业文明”的“春熙大改”早在修治年间便已筹备规划进行,而今不过公开于世,大行其道。

“春熙大改”的内容,依据邸报所说涉及军政许多事,因而当“春熙大改”进行的第三年,xx发生叛乱,所结兵力,直指兰都,但很快便被朝廷所镇压下去了。而听说同此年七月,发生于樵国的叛乱没能被镇压下去,反而王族被俘,叛军当政。

那一年,各国如同约定好的一般对此以臣代君的叛逆之举采取漠视态度,而其重心主要在本国的“大改”上。

至于洛朝列国为何大行“大改”,源于修治三十二年,三国覆灭一事,本处野域的荒蛮弱国,凭借不知何人指教的“十年大改”,一举战胜当时大国原,而后又于柏颂联军交战于古月原,大胜而灭三国,两站而惊天下,是以列国合军,共灭青国。

之后,青国大改的内容被列国知晓,随之,列国开始就本国大改一事展开激烈讨论。“有国本古,后失社稷,有国大改,以争大世”,由此,列国相继于本国推行大改。

在以往的笔记之中,只在只言片语间谈及有关父母亲人的事。不知为何,对于家人,我并不想多说什么,只能彼此爱着,在于不言不语,唯心相知。但有时其实难受,因我不常与他们说话聊聊家常,同享亲人之爱,所以在这篇故事里,我们并未有多少相处的时间,以至于多不谈。

这恋爱不浓烈如酒,旖旎若春光,只是好听似莺儿歌。

若不曾在幼时随父母去远方,或许我仍是那个爱闹的山野孩子,与人学骂打架,随性而然,不似这般,心事重重。

青宁,何时才能见你纵情于人,悲喜含泪相对,而不是一副各自安好的隐忍模样。

我自问:我这前半生是不是活的太窝囊了,总自我欣慰,聊以度日。

夫野:“青宁,我们都是将死之人,就这再隐忍什么了吧,你这一生就不敢对人大声说话,活的太他娘憋屈了些。来,跟我们这些将死之人一起骂对面这些喜欢搞事的狗儿子,一帮傻缺。”

青宁:“不好吧。”

夫野:青宁,别再藏了,虽你嘴角含笑,但我看见了你眼里的一抹狠戾。我们都他娘的都要死了,也不知会不会有明天,谁来收尸,哭泣一旁。不若想干啥,就干啥。

夫野:娘蛋,你这所以又在想什么,又一副贱兮兮的笑容。

青宁:没什么,没什么。

那些积累下来的事,我能画上一个比较美好的句号,而那些人,仍会藏在旧时光里,似不见不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阿芙洛狄忒听到儿子将金箭头一不小心射向冥界那位天天不苟言笑的界主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示愤怒。“我们的哈迪斯陛下也应当...
    AbigailBaez阅读 970评论 0 0
  • 舍弃了舒适的休息日,聆听了五位教育界大咖的精彩课堂与讲座。有著名专家,有资深教研员,有优秀的一线教师。身份不同,钻...
    那时花开1阅读 402评论 0 0
  • 文|方嘉一 献给大姨。 听闻大姨病重,回想过往人生匆匆写下此文,不成想当天夜里就天人永隔。今日大姨入土安葬,愿天堂...
    方嘉一阅读 960评论 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