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越读越觉得,姜夔笔下,是真正的“浅斟低唱”。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子和大雁每年南来北往,实是无心之举。譬如此刻,它们在太湖湖畔跟着云儿远去,不问缘由。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剩下数支山峰留在原地,随行不得,寥落沉寂。在冬日寒意里,更显得清峻而寒苦。更有日暮天沉,山峰间湿气郁积、阴云缭绕,像是在商量着要下一场雨似的。
姜夔作词的风格很是独树一帜,空灵、清雅,遣词用句都有很高的格调。这里的“数峰清苦”四个字别具一格。以“清苦”一词形容山峰,初看似乎不通。但这正是姜夔的特点。他并不是在描写山峰具体的形貌,而是着力捕捉山峰给人的一种印象和感觉。
一般我们说通感,是指用形容一种感觉(如听觉)的词来形容另一种感觉(如视觉),以此来表现一个事物给人的全方位的感受。比如很著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本来是形容听觉的,放在这儿写视觉看到的景象,就显得特别生动。
所以我觉得姜夔的许多描写手法有类似通感的效果。他在写的时候,并不十分清楚地去分辨画面中的什么物体是什么形态,不像素描一样把每个细节都尽力刻画。而更像是印象派的画,他只由自己的内心出发,描绘自己心里感觉到的。这些感受,是所有事物混杂在一起的结果。
因此当他看见鸟儿飞走,无心逗留,既羡慕其自由自在,又感叹其无知无心。随后在这日暮阴郁天气里,他望见一座座暗沉的山峰,清寂、幽静、衰飒的感受即泛上心头。
是山清苦,也是人清苦。极细极妙的写法。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这一句里,“天随”指的是唐末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我本人对陆龟蒙并不熟悉,网上查了之后才知姜夔对其推崇备至。一方面是由于两人生活的世态经历相似,另一方面则是姜夔很崇尚陆龟蒙的隐士气度。而题目中提到的“吴松”,正是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第四桥”,也指的是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因此这句的意思就很明了了。当姜夔感觉“清苦”时,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投奔自己崇敬的诗人陆龟蒙,与其一同隐居。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然而陆龟蒙生于唐末。南宋的姜夔,又怎生跨越这三百年的风雨沧桑?
“今何许”的感慨,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今天的天随子在哪儿。今天的姜夔又如何自处。他所嗟叹的,恐怕不只是高人不再。想想他所生活的这个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想想他的坎坷生计。一介布衣,便欲报国也不免有心无力。
所以他的“凭阑怀古”,怀的不仅是陆龟蒙这个人,更是由陆龟蒙所生活的唐末乱世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于是他的悲苦伤心,也就不仅仅是对陆龟蒙的怀念,更有对自己国家的忧心与哀痛了。
但他性情内敛,并不奔放,以致他的感怀,亦只点到即止,并无多言。“今何许”,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慨;“凭阑怀古”,述的是什么怀。皆留待旁人自猜。
最后只留一句“残柳参差舞”,便戛然而止。残柳枝条原有短有长,参差不齐。在风中舞动起来,更是纷扰凌乱。每读一遍,我眼前即现出一副夕阳下残烟败柳的落寞画面,一股历史的沧桑凄怆感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人言白石词“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今日一读,似乎能依稀领略少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