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回忆》是大山诚一郎作品。我是因他的《密室收藏家》而一跃成为他的粉丝的。所以,作者每出一部作品必体验。这本《绑架回忆》算是隔了许久才来体验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本有两个原因,一是短篇体验起来没有那么累,作为体验完长篇的缓冲再合适不过,二来,是想看看我能否还能重拾本格推理的热情。这部短篇集本以为是新角色,没想到竟然是《诡计博物馆》(《诡计博物馆》是大山诚一郎作品)的续作。《诡计博物馆》这本其实很一般,相比前作来看,这本就好看多了。故事都很短小,不冗长,虽然依旧是繁琐的两位主角(指的是,被搜查一课调到赤色博物馆也叫犯罪资料馆的警察寺田聪和馆长绯色冴子)重复性的描述和介绍,以及案件超过诉讼时效期予以案件重新破解的条文惯例,但这或许是必要的。这次收录了五个故事,下面就来谈谈体验感受。
《黄昏的屋顶上》,6分。因嫉妒产生杀意,这篇无论是从案发现场的背景楼上屋顶,还是犯罪动机以及人物发展关系都太像东野圭吾《没有凶手的杀人夜》里的第一篇了。作家之间总能产生隔空读心术,想到同样的设计,就像奎因的《从前有个老女人》与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一样。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赤焰》,7分。纵火犯为何要通过纵火方式去寻找目标人?为什么在第八次停止了纵火行为?每一名罪犯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苦楚,虽然是犯罪行为,但难免不为其行为所感动。
《将死亡切成十份》,7分。被切割的尸体究竟有何含义?大山诚一郎用一种独特的手法诠释了掩盖死亡讯息的新形式,这也算是创新想法吧。而更令读者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凶手这样做的动机。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恐怕只有日本推理作家才能想到吧。
《孤独的嫌疑人》,7.5分。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谋杀故事,小小的伏笔也是解开案件的关键线索。虽然诡计有些老套,但这或许正是本格推理的魅力。不喜欢这个故事的读者,只能说你们的眼光太高。这篇的推理是典型的逻辑流,非常合我胃口。
《绑架回忆》,7.5分。这篇作为压轴篇十分期待,标题一下子让读者想到《字母表谜案》(《字母表谜案》是大山诚一郎作品)里的最后一篇《Y的绑架》。又是同一主题,相比后者来说,这篇也不逊色,依然是有反转,虽然没有后者的惊艳。在故事背后依然存在着是爱的动机,只不过却是用犯罪行为表达的。
这五个故事的犯罪动机都是爱的表达,所以多少会有一些小感动。很明显,大山诚一郎这部作品的犯罪动机颇像东野圭吾。日本人的脑回路真是令中国读者摸不透,这种变态,扭曲的犯罪心理实在是奇葩,不过这或许也是日本推理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吧。在诡计穷尽的现实,只能在动机上大做文章了。而日本推理作家又非常擅长这方面。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推理小说存在的意义是想让读者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正义存在,或许应该再加上一句:推理小说存在是想告诉读者,这个世界还有爱存在。这五个故事在诡计背后想要表达的主题都是爱。所以,本格推理虽然是烧脑的,可烧脑之余,也能治愈读者,这或许是本格推理的另一番风景。
作为大山诚一郎的粉丝,我还是很推荐这部作品的。但显然故事水准都差不多,这从我给的评分也能看出来。
6.5分 庸作
有“爱”才叫浪漫本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