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是不是觉得又是一篇跟哲学思维相关的文章?是,但也不是。是,因为引用了阿德勒的哲学思维。不是,因为这是一篇关于“亲子关系”
的文章。文章核心的思想源自樊登读书“不管教的勇气”+攀式思维的解读。
大家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现在没有孩子,那你怎么会懂有孩子的人的感受?我不懂家长的感受,你们懂就好,我懂孩子的感受,因为我就是孩子。你们也都是,接下的内容让我们以即是孩子的家长,又是父母的孩子“双重身份”感同身受的阅读与思考。
最近跟同事,朋友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子女教育”,“亲子关系”是最多被提及的话题,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个”难管的娃”。然后孩子上孩子的补习课,家长进家长的提升班。期望孩子开窍,渴望自己得道。寻求“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真经”。今天在这里也许你会找到一个接近”真经”的答案。但需要有足够大的勇气!
那就是不管教——不批评,不表扬
为何会产生“批评”?,“批评”有个“单曲循环”,我们当孩子的时候被父母批评,一再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上名牌的大学。然而,我们全听进去了么?我是没有,听了一半吧,考的省内A段,省外B段招生的一本。即使考上理工海事,也同样会“浅层次的反思”后悔当时没有听父母话再努力一点考个清华北大,复旦同济。这种”浅层次的反思”让我们不希望同样的经历再发生在孩子身上,所以要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坑,没有弯,没有任何障碍的前行。寄托孩子取得我们未曾取得成就。而从未“深层次的反思”当时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是否都是恰当的?我们又是否在用恰当的方式在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用“过来人”的身份有效的指导,却忽略了这种有效的指导是以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大前提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立”的孩子,何以称之为自立?“独立,不自我”。首先,“独立”指能够依据独立的价值判断,做独立选择,并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其次,“不自我”指摆脱自我中心主意,地球不会一直围绕我们转,家里是太阳,走进社会时候才知道不是教训更残酷。
为何倡导不批评?因为批评会有反弹,那表扬也不行麽?表扬不恰当,会导致孩子只做可以得到表扬的事情。如果仅仅以“学习好”作为标尺,会忽略孩子太多其他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以更多的使用感谢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因为学习成长本就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既然是为了自己学习,失败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陪孩子走完一辈子,就像父母没办法陪我们走完一样,有些坑注定要体验,或早或晚,愉快的接受他们真实的不完美,让他们早些接触真实的世界。相信他们可以从容应对,因为我们有给到孩子爱(归属感)和感谢(价值认同感)
对于孩子,对于我们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情(终身成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喜悦才是需要我们去探求的,而不是满脑子全是作业补习。运动好,值不值得感谢?因为通过努力给了自己一副好身体,爱好动物,抱有强烈好奇心值不值得感谢?赋予强大的创造力。对孩子的价值感认同来源方方面面。
最后,还是会问?什么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一劳”——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你会了孩子就会了)“永逸”——有勇气改变思维,给与孩子:爱,尊重,感谢,等待”。用时间和慢变量去发酵每个孩子身上的独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