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参观堺市博物馆

堺市是日本大阪府中部的城市,乃日本第十五个政令指定都市,位置重要,历史悠久。在这里的大仙公园,有一座堺市博物馆,紧邻百舌鸟古坟群,收藏和展示跟堺市相关的历史、考古、民俗等文物资料——


2025年4月13日中午,游览完仁德天皇陵后,我来到对面的堺市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坐南朝北,外观好像一座巨大的石棺,模仿仁德天皇陵内的石棺石椁。走进博物馆内,展厅位于一层,平面呈半圆形,环绕中央庭院一圈儿,负一层为免费活动区。


目前,这里的门票为200日元,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单元:古代、中世纪、近现代、临时展览。在展厅的入口处,可以看到堺市博物馆的官方角色:他的名字叫做“石竹小君”,源自于古坟时代的少年形象,朝气蓬勃,身穿甲胄,右手握弓,左手持剑。


1.古代

公元250年至公元592年,日本出现大量人工修建的古坟,被称为“古坟时代”。在堺市的百舌鸟地区,分布着44座大大小小的古坟,修建于公元4世纪后半叶至公元5世纪后半叶古坟时代的鼎盛时期。

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结合古坟出土的文物,这里着重介绍了当地的21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坟。在展厅的中央,复原展示了仁德天皇陵的石棺石椁,以及镀金甲胄、铁刀、玻璃杯等随葬品。


在古坟的修建过程中,先用土垒砌高大的墓冢,再从顶部的中央向下挖掘墓穴,埋葬墓主人的棺椁和重要随葬品。最后,在墓冢表面铺设石块,竖立各式各样的埴轮,举行大规模的礼仪活动。

在古坟顶部和四周排列的陶俑和陶器被统称为“埴轮”。这些埴轮大部分是侍候墓主人的下人形象,也有动物、器物、建筑等,供墓主人在地下继续使用。这里陈列着仁德天皇陵护城河内出土的马形埴轮复制品,身上佩戴着辔、鞍、蹬、缰绳、障泥、杏叶等,体型硕大,长约1.4米。


日本古坟时代正值中国南北朝和朝鲜三国分裂抗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人们渡海而来,带来先进技术,推动当地发展。在古坟出土的文物之中,可以看到渡来人带来的物品、风俗、技术、资源等。

大约公元5世纪,日本开始盛行一种硬质青灰色陶器,包括壶、瓶、盘、碗、杯等百余种器型,标志着当地陶器进入高温烧制阶段,被统称为“须惠器”。在1000摄氏度高温的窑炉内,经过还原焰烧制,质地坚硬如金属。这种制作技术源于中国古代的灰陶体系,经朝鲜半岛,最终传入日本。


2.中世纪

过去,这里位于摄津国、河内国和和泉国三国的边境处,因而得名“堺”,有“边境”之意。三国商人聚集于此,逐渐形成商业城市。同时,这里临近海洋,也是一个港口。在西洋制作的古地图上,欧洲人已经标注堺的位置。

在15世纪至17世纪,堺曾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都市。当时,新型武器传入日本,堺成为枪的重要产地,彻底改变了战争方式。这里陈列着堺生产的庆长大火绳枪,乃世界最长的火绳枪,长达3米,重135公斤。


3.近现代

1615年4月,在大阪夏之阵的战争中,发展繁荣的堺被烧毁后,德川幕府开始重新修建堺町,并在此设立堺奉行负责管理。根据博物馆收藏的住吉祭礼屏风,这里复原了新建堺町的街道模型,房屋整齐,商铺林立。

江户时代,堺成为手艺人和工业城镇,开始发展纺织和制砖等产业。1831年,参考中国制造的布匹和锅岛缨通,堺的绸缎商人丝屋庄左卫门开始生产销售一种类似地毯的铺设用品,远销至欧美等国家,被称为“堺缨通”。

1889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新政府改实施市制,堺县成为堺市,最终并入大阪。如今,作为大阪府第二大市,堺市依然是一座重要的卫星城,并于2006年4月1日成为日本第十五个政令指定都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