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知行合一的鸿沟|《知道做到》读书笔记

用了2个小时时间读完了《知道做到》这本书, 全书篇幅短小,内容精炼。

作者: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

阅读目的:知行合一、知识应用

阅读时间:2022年8月3日

好了,下面进入主题吧


这本书讲了两件事情:

1、为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2、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个步骤

阻碍从知道到做到的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 原因1:信息过载

【为什么】

人们会习惯地不断获取新事物,而不是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导致信息超载。这是因为人的心理会认为获取新事物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但事实上,重复阅读或者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是非常大的。比如,阅读一本经典好书几遍甚至几十遍,要比泛读几十本畅销书所带来的影响要大。

【如何解决】

“少而精”哲学思维

首先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然后专注和间隔的学,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而关键在于间隔性重复。

◎ 原因2:消极过滤

【为什么】

当我们做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我们就会开始对自己(以及其他人)产生怀疑。我们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大脑会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始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过滤。无形中会阻碍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态度。

由于我们的大脑常常是封闭而消极的,所以我们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遭遇心理上的堵塞,我们正是通过它来接受、相信、理解和使用信息的,结果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如何解决】

应用“绿灯思维”

从改变态度的角度,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事物。强迫自己在出现惯性红灯思维之前,先用绿灯思维对别人的建议或想法给出积极的反馈,再用黄灯思维提出自己的担心。

◎ 原因3:缺少跟进

【为什么】

很多人在接触了新事物后,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结果是很快就恢复了旧习惯而没有任何改变和变化。

改变习惯或行为需要付出真正切实的努力,大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采取切实的行动去改掉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何解决】

制定一个周密的跟进计划

重复“指导——支持——问责”这几个步骤。 有一个详细的执行计划,能明确到下一步该做什么,然后在做的过程中给正向反馈,最后分析原因总结,做得好的激励表扬,做的不好的反馈改进。

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强调积极面,无论是老师还是我们自己,在纠正错误之前都要先给予表扬,不要等到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表扬。


从知道到做到,要经过的三个层次转变:

第一,认知的改变,即知识层面的转化,将精力集中在少数重要的事情上,精要的学习

第二,态度的改变,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收新知识

第三,行为的改变,制订一份跟进计划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花时间重复,间隔性重复。

金句积累

1.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

2.如果想让某条信息产生预期的结果,你必须学会间隔性地重复它。

3.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5.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6.学习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

7.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总是得不到表扬的话,他要么会放弃尝试,永远也不会取得成功,要么就会非常渴望成功。

8.千万不要等到人们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表扬他们。刚开始,他们的表现可能只是接近于正确,但这时你就应该提出表扬。因为你所面对的目标总是在不停地移动,所以你一定要按照进度提出表扬。然后你再纠正他们,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改进自己。

9.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他们能够像激光一样,将自己的能量集中于一点,并在整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焦点的集中。

总结

一句话总结就是,如何跨越知、行之间的鸿沟,那便是间歇性重复学习和使用我们已学到的知识。

#读书笔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