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习,会务组给每人发了一本《中国哲学简史》,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里,介绍了“中国哲学精神”,阐述了一些我以前不清晰的、并且也没想过的观点。
我一直都觉得,哲学是离我最为遥远的“物件”,我此生都可能跟它没有什么交集,这本书却告诉我,我就活在哲学当中。
我之所欲觉得它离我遥远,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用不上,太虚了!然而,这本书上赫然写着: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只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人类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因此,中国人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我简单理解,哲学有两种,一种求得最后解脱,叫“出世”的哲学;另一种,则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叫“入世”的哲学。
当然,这是我粗浅的理解,王阳明有句话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就是说,大道理都在日常生活中。 书上也说了,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我最喜欢看的是这段:在儒家思想中,圣人并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使人培养自己以求得圣人的品格。圣人的品格是什么?——内圣外王,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品德。
每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都应当终身持久不懈得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
这周培训的课余时间,我在不断内化要给二年级孩子讲的“圣人故事”。我首选了圣弗朗西斯和佛陀的故事。在成“圣”之前,他们坚持不懈,然后超越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也许,我眼下所经历的,也是自己成“圣”路上必经的吧!
希望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彻底刷新自己的“哲学观”,在获得一个宏观的图像基础上,去看待生活和工作,去体会日用平常中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