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别科学技术
某项活动、理论或观念等如何才是科学或技术的呢?
有5个标准。在符合第1项的前提下,其它4项都是充分条件。
1,主体对物质或客体的认识或把握才可能是科学或技术的,主体对另一主体的把握不是,无他活动也可能是科学或技术的。这是判定科学技术的前提条件。
这是因为典型的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心理学、电子技术等,都是主体对物质或客体的认识或把握。
有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把握,如司法中对真相的调查和裁判。两者是区别是:科学追求的是规律性,技术是在利用规律性,而后者追求的仅是真相,根据的也是真相。
这个人在作伪证。这是在追求真相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并非科学认识。
不是主体对客体或物质的认识或把握的,必定不是科学技术。如军事指挥,再高明或再准确,也不是科学技术,虽然军事指挥也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因为军事指挥的把握对象是另一主体,因为军事指挥的把握效果不可能达到技术那样的规律性的效果。
按照这一标准,人们对主观意识或主体意识的认识或把握就更不是科学或技术了,即便它们运用了科学技术。比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艺术活动中的意识、与人博弈时双方的意识等。
运用了科学技术的,并不一定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某项活动或理论研究具不具备科学技术的性质,要运用五个标准进行判别,不能说因为运用了科学技术,它本身就成了科学技术。
如上面提到的,军事战争会运用高技术兵器,不能说军事战争本身是技术活动。我们看电视、用手机,电视、手机都是电子技术的产品,我们运用它们,不能说我们也是在进行技术活动。同理,企业管理、国家治理,必然要运用一些科学技术手段,而且这些科学技术也是相当复杂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活动,而要看它们是否符合五个标准。
2,实证主义的标准
一种理论或把握,其结论如果能得到很多实证的支持,且这种实证的支持在数量和重要性上达到相当的程度,在符合第1项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判定其为科学技术,如进化论、大陆飘移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技术。
此处例举的理论或技术,都是有不能解释的现象,也有一些反例或反证,或者不符合实验或明确、准确、精确或证伪主义的标准,但它们又不能归类为非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筮术迷信等,如果忽略它们的重要性,将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损失。
而典型的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技术、采矿技术等,几乎是完全符合实证主义标准的,同时也符合其它标准。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它们虽然可能获得很多的实证,但同时,有的有相当多反例,也不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有的其重要性受外部条件即时代的制约,所以应根据这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就应看作科学理论。
在其它既非科学技术也非文学艺术或主观价值的领域,运用实证性方法的实证主义或实证精神或者实事求是的精神或态度也是很有意义的。
3,实验的标准
提出假定,然后运用实验来验证假定的对错,从而证明结论的对错;对结论直接运用实验进行验证,且都符合第1项前提标准,这样的理论或活动,必然是科学技术。这是一种“实验科学”的观点。
实验的条件必须严格、明确。能够运用实验的认识或把握,其外部条件是可以严格掌握的。外部条件会发生变化不能严格控制的认识或把握,不是科学技术。针对外部条件会变化的把握方法是策略。
同样是将个人、组织、社会或国家的意识作客观研究,心理学发展成了科学,政治学就没有发展成科学,而社会学、经济学似乎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将来一定会发展成科学,还是它们有某种本质就决定了它们不会发展成科学?
除了认识主体方面的原因,这种区别的本质原因是:心理学能严格控制认识或把握对象的外部条件进行实验,政治学等未能严格控制认识或把握对象的外部条件进行验证,更不能进行实验。
按此标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都不是科学,因为它们不能运用严格、明确的实验。当然,如果将来它们发展出了像弗洛伊德那样符合实证原则且具有重要性的理论或技术,它们也必将被承认为科学技术。
4,明确、准确甚至精确的标准
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进行考察,会发现其确定性程度是不同的。自然世界的确定性程度最强,我们对其的把握可以达到明确、准确甚至精确的程度。价值道德、文学艺术的确定性最差,我们对其的把握是不确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我们对其的把握的确定性居于二者之间。
因为自然世界是确定性的,而科学技术的典型对象是自然世界,所以科学技术是确定性的。这种确定性指理念、观念、概念或范畴等的明确,指科学技术的结论或结果或效果的准确甚至精确。这种确定性,即便是反对者也不能歪曲或否定。
在符合第1项标准的前提下,当我们对其的认识或把握的确定性达到明确、准确甚至精确的程度时,这种认识或把握就是科学技术的。
确定性中的概念明确,指人们很容易区别出不是这个概念的事物。
什么是电子,什么不是电子,人们很容易就能区别出来。什么是阴阳的阴,什么不是,很难区别出来。如果说阴是月亮,阳是太阳;阴是女人,阳是男人,那么这样的概念就不是确定的。
理论、观念等的明确也大抵如此。
典型的科学技术,都能够运用数学进行认识或把握。运用数学进行认识或把握的,才能够做到数量上的准确甚至精确。
进行观察、考察或统计时,样本越全面,其结论就越准确。在符合第1项标准的前提下,全样本的统计是科学技术的。在进行客观考察或调查统计时,个人的心理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样本,而研究组织、社会或国家的意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时,能找到的样本相对来说是很有限的,所以前者的准确程度要远高于后者。
商业营销的策略和广告宣传所取得的效果与利用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效果相比,前者不能说是准确,后者才是准确;这是因为,前者采用策略的方法,后者采用近乎全样本统计的方法;相应的,前者不是技术,后者才是技术。(这儿当然有个前提:它们所针对的,都是客体意识或客体心理——某类人群的意识或心理。)
而多数的主体对客体意识或客体心理的把握之所以运用策略的方法而不运用规律那样准确的方法,是因为:一是其外部条件是变化的,不能固定掌握;二是在进行认识或考察时,不能运用“全样本统计”或接近“全样本统计”的方法,从而得出可资利用的规律。
5,证伪主义的标准
一种理论或把握,总是判断的形式。对于判断来说,如果人们很容易就会得出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判断是不成立的,而这个判断不成立的情况或导致这个判断不成立的情况直到现今还没有出现;而且根据逻辑,这个判断不成立的情况或导致这个判断不成立的情况不可能出现,那么这个判断就符合证伪主义的标准,是科学的。当然这要加个前提:第1项标准。
容易发生价值争议的,不是科学技术。而价值性的判断与证伪主义的恰恰是相反的。
水冷到0度以下会结冰。由这个判断,人们很容易就会得出:如果能看到水在0度以下不结冰的情况,那么这个判断就是错的。
而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却不能告诉人们什么情况下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如果你看到“物极”正在持续,他就会告诉你在将来“必反”;如果你看到物在静止不变,没有“极”,他会告诉你这种静止也是极,“极”到极致就“必反”。总之,他永远在为他的判断的正确辩护,绝对不为他的判断的错误留下逻辑的可能或空间。
证伪主义的标准,实质是类似反证法的明确、准确、精确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