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系列之___大诸葛 小诸葛

有一段时间,组里的男教师流行互相戏称复姓,比如X徳营,被换为耶律德营;X彦德,被冠以尉迟彦德;X相斌,被称为司马相斌;X永鑫,被改称诸葛永鑫;X培成,年龄小点,人也精明,也被叫做诸葛培成……

这一大一小两个诸葛,为方便指称,同事们干脆就一个“大诸葛”,一个“小诸葛”。

大诸葛人生阅历丰富。教过耕读学校,做过生产队的记分员,后来成了民办教师。很励志的是,他在有了孩子后去开封师院进修,毕业后来到了我们县的最高学府,也算是达到了人生巅峰。

他喜欢聊乡间趣闻,俚言俗语张口就来。那些年,他一张口说典故,我们几个年轻点的就说:快点快点,搬个小板凳,准备好笔记本!俨然今天的迷弟迷妹小粉丝!

他讲《陌上桑》时,说到侧面描写手法,说没有什么稀奇的,老百姓最擅长这些,写乡下一位美妇人,什么样?“那号头,那号脸,那号小脚一点点儿,那号手,擀面片儿,不喝不喝两三碗儿!”用方言念出来,味道十足!

说乡下人形容人一脸麻子,当然不会直称,而是说“雨点打到泥坑里,冷子(小冰雹)砸到雪窝里”。形象又夸张!

讲农村妇女勤劳能干,擅长统筹方法:一个人“脚打锣,手擀面,胳膊肘子去捣蒜,眼睛还瞅着那鸡嬎蛋。”活灵活现啊!

他说不要相信空头支票,钱财在自己手里才把握,“隔山的黄金不如到手的烂铜”,这句话让我感慨良深。

他批评我们没有志向,困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人生为什么黯淡无光,都因为年轻的时候缺少高人的指点。“一个人想要过上100年后的生活,请到纽约;想要过上50年后的生活,请到北京;想过上20年以后的生活,请到省城。”

他儒雅的时候,就变身老夫子形象了。批评有些胡作非为的领导,“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然后安慰大家,民心重要,人在做,天在看,没听说过“千夫所指,不咒自死”吗?

老诸葛出生的时代民风淳朴,他的母亲因看到自己的妯娌无子凄凉,就把他过继给嫂嫂家,想着再生一个,哪知两家只这一个儿子。

父辈先后下世,两位母亲年纪大了,他把老人都接来养老,有一段时间他家里4个孩子,两位老人,加上夫妻两人蜗居在小小的3室1厅里,热闹得戏班子一样。

老诸葛总共抚养长大了4个孩子,可只有三个是亲生的,为什么呢?有一次妻子抱着刚生下的二女儿去姐姐家串亲,两姐妹商量商量就把两家的孩子互换了,姐姐家想要闺女,诸葛夫人想要儿子!

可是多年以后女儿想回城上学,而养大了的儿子又不想回到老家,所以她现在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现在老夫子的4个孩子都在郑州生活,其中二女儿嫁了位海员,蹊跷的是有一天晚上海员在船上失踪了,至今音信杳无。他和老伴儿就去了郑州陪女儿,这些年很少见到他。

大诸葛是大家心目中会做人的典范,但有一件事情为同事诟病,就是他两位母亲去世,4个孩子婚嫁都回单位举行宴会,但宴会之后却跟他老同事们联系甚少,有什么事打不通电话了。

小诸葛最主要的特点是年轻,精明,善于发现商机,曾经志得意满,经常嘲笑大家没有眼光。可是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摊子大了,欠的债也就多了,最终资不抵债,房子被拍卖,流落他乡去了。

那些给他担保贷款的同事,现在还在替他还着银行贷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