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爱的秘密语言

快乐回归营的草地上,一个瘦小的身影如不安分的流萤,总在队伍边缘倏忽闪烁。教练们起初追着他跑,那孩子便跑得更快,笑声里带着几分挑衅。后来,大家索性停下脚步,只远远守护着——那孩子便如一只忽远忽近的风筝,在安全视线的尽头独自盘旋。

他时不时会停下来,朝着人群的方向喊:“给我绳子!给我剪刀!”声音尖利又执拗,像在敲打一扇无形的门。没有人回应他的要求,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他声音里的急切便渐渐消沉下去,化作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直到那日,他终于不再向虚空呼喊。他走向张静教练,声音细若蚊蚋:“张静教练,你过来……我要绳子和剪刀。”她试探着靠近,孩子竟没有逃开,只是仰着脸,眼神里盛满了未曾明言的渴盼。

“你想要什么呢?”她俯身问道。

“我要绳子,我要剪刀。”孩子依旧执着,语气却少了那份倔强的硬壳。

她莞尔,变戏法般从口袋掏出日常小物:“我有指甲刀,我有皮筋,你要不要?”刹那间,男孩脸上绽放出笑容,张静教练也笑了。那一刻,某种看不见的桥梁在两人之间架起。

后来,朋友向我剖析这幕:“那声声呼喊,哪里是要绳子和剪刀?分明是稚嫩心灵在呼唤:‘看我啊!我在这里!’”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小身影,原来正被归属的焦渴灼烧着。

这看似顽劣的“熊孩子”,不过是在用他唯一懂得的方式,笨拙地敲打爱的门环。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需求。有的孩子通过优异成绩获得关注,有的通过乖巧听话赢得喜爱,而那些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的孩子,可能就会选择各种引人注目的行为——哪怕是负面关注,也好过被完全忽视。

张静教练的智慧在于,她没有停留在行为表面,而是看到了行为背后的情感需要。她没有直接满足孩子看似无理的要求,也没有拒绝和批评,而是用创造性的方式回应,既尊重了孩子的表达,又传递了接纳与关怀。

或许,那些最难以管教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爱的孩子。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呼唤,呼唤着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

下一次当你遇见这样的孩子,请记得:他不是在挑衅你,而是在呼唤爱。而我们的回应,可能就在这一念之间,改变一切。这世上的“熊孩子”本就不多,多的,是未被读懂的爱之密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