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乐视网被证监会调查”的消息在网上热议,贾跃亭也从“企业大咖”沦落成了“在逃嫌犯”,回望老贾当初意气风发的All in ,现在似乎又义无反顾地All out,到头来不过是看客茶余饭后的“欧耶”。其间缘由,作为旁观者,也一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毕竟创业如同登山,成功了都是故事,失败了,皆为事故。
现在有人开始质疑老贾的乐视生态,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但是不该否认,乐视早期出的乐视盒子,乐视电视,包括乐视手机。还是受到了市场的热捧。不过仔细分析,国内大多数互联网营销概念的工业产品即便有好的口碑,大都不是依靠产品本身性能所带来的,而是所谓的高性价比,就是质量性能还将就,最重要的是实惠。乐视也好,小米也好,皆是如此!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的产品,又要达到很高的性价比,必定是牺牲利润来获得,甚至是赔钱。企业发展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完全依靠模式增值,外来输血,不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哪个投资人愿意掏钱?
谈到这,不由得要提起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我第一次试驾特斯拉Model S 评价是: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体验-----安静却又风驰电掣。那种体验的感染力、穿透力,就是产品和消费者的直接对话,甚至不需要任何价值换算。即便这样,至今特斯拉还在赔钱,还要大把大把地烧钱。同样爱讲故事,说大话,做电动车,都是在打造自己的产品生态体系,此时马斯克和贾跃亭的处境差别就太大了。当然,客观地讲两者可比性并不大,不仅仅是取得的成绩的差别,而是中美两国的商业环境需要创业者截然不同的特质。因为一个企业的创意也就是理念再好,也要通过产品落地,不同厂家存在的差异,实际就是落地的标准。我曾听一个做视觉检测的朋友讲,苹果手机表面那块玻璃屏幕的安装标准误差是小于4丝(0.04毫米),其实就算低于0.2毫米的误差,肉眼也是很难分辨的。这样的标准在我们当前的资源环境里,即便硬件具备了,有这个观念意识标准的人太少了,我们惯性思维里已经习惯差不多就行了。或许20天可以改变人的某一生活习惯,但是改变一群人的长久的思维习惯,不是那么简单的。乐视曾经达到的高度,对于大众创业来说就是成功。如果马斯克在中国创业,不见得比贾跃亭做的好。
成王败寇,是植根于我们文化中的定式思维,成功了前呼后拥受人追捧,失败了众叛亲离遭人嘲笑,这种现象很多,看到别人的“悲剧”,哪一个创业者不心惊胆战!企业主呼喊着“狼性”天天加班,如同每天学到深夜的考生,早已把快乐变成战胜别人后的窃喜。失去了做事情本身状态和意义。当下成功的标准,就是看谁赚的钱多。比看谁占的社会资源多,内心的安全感等同成就感(马斯洛关于人需求的第二层次)。就有了这样的现象:拥有亿万的财富,还想法再去占一套经济适用房。绝大多数企业主奔波于彼此之间的角力,很难获得丰裕的生命体验和社会价值。最终成功者不过是小BOSS,大BOSS,或是超级BOSS的区别而已。这样的环境也很难滋生出像乔布斯、马斯克那样特立独行、敢为人先、追求极致的企业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