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下班,感觉时间来不及,加之自己比较累,就去了住所西边街道的兰州拉面馆吃饭。我在距离拉面馆一百多米处骑电动车上了人行道,停下车子看到店门口半侧着停了一辆电动车,我下意识的把车子顺正,然后又调整了角度,和先前停在路边的车子基本是平行的。停完车子后我还自己想:为何如此费劲,这么宽的地方,刚才那样子也不碍事……
我要了什么吃的东西已经记不清了。在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大概年龄也就是我的七年级学生的妈妈这样大。她也把车子停到了门口。她的长相我也模糊了,但衣着可以判断就是普通的工人或者员工之类的工薪阶层。
她从人行道的另一个方向过来,但是她却把车子挪了两次,让她的车子、我的车子、先前的车子成了三条平行线。显然她要完成这个举动,由于方向和角度的差异,她比我费了更大的力气。我突然在想:她为何如此放车子?我俩为何如此放车子?第一辆车子起了什么作用?
社会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破窗理论,说是如果一个街区的窗子有很多破碎的,人们就不在乎其他完好的玻璃,不久那些完好的玻璃也破损了。当然反之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一片纸屑,没有人轻易会扔出垃圾外地面。上面这个理论说的是某种社会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影响。
但是我和那个女士放车子,先前的车子并不能形成某种社会风气或环境,关键是一种习惯。我当过兵,很多东西总是习惯横平竖直或者整齐一致。所以我当时下意识的摆放了车子。而那位女士估计她所在的单位也要求过车子的摆放问题,所以比我还自律的摆了两次。当然也不排除具有审美强迫症的情况,他们总是希望出现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形状和样态。
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一种习惯是多么的强大地在支配我们的行为。人往往是习惯的动物,建立起来习惯,你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做到某种要求,或者建立起来的习惯让人觉不到实现某个要求时自己所做出的多余的动作是多么得费劲。习惯是中性的,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自己的好习惯,努力发现并摒弃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比如我们班的卫生间的扫把簸箕摆放问题,大家总是不按要求摆放,后来我发现,即使打扫卫生角的同学一直在岗盯着,一个月过去了,不在岗的时候就乱套了。这个使用卫生工具的是全体学生,摆放也就是所有人的问题,不能从专职卫生角的同学入手。
后来我亲自盯了两周,每天早晨和中午时间都会看着值日生放好卫生工具,再后来我让卫生委员又盯了两周。在一个月后变化出现了,大家都很自觉的地把卫生工具放好,如果自己放时发现前一个同学没放好,自己会自觉地摆好,并且没有任何外界的提醒。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怪不得陶行知老师说,教育其实就是养成习惯。
当然形成这个习惯,中间的养成过程需要教师明确标准是什么,要求是什么,在养成习惯中,前期要不停提醒,并且还要有适度的赏罚,多表扬少批评,建立一种心理暗示和导向。后期再纠正摆放美观的问题。再后面,这个养成习惯的方法,需要教师学会迁移到其他方面,比如课桌物品摆放,门窗的轻开轻关,讲台窗台的物品摆放,个人水壶的存放……再后来,教师应该退出这个过程,培养优秀的学生代替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的工作。
以上过程说明了为何女士和我那样放车子。下面我想谈第一个停放的车子有什么作用呢?假设人具有从众心理,那么他如何摆放,直接会影响到后面的人如何摆放。所以第一个停放的车子起到了标杆的作用。也就是后来的都要以第一个为排头、为标准,按照前面的方向来做。再回到班级中,如果第一次进教室卫生工具的摆放就很乱,后面的人会以为没有人管理,怎么摆放都是无所谓的。反之如果第一个人摆放的很规整,那么后面的人就不会好意思去破坏。
所以我认为第一个就是标准,这在教育中我体会到几点:榜样的示范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早期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性。榜样的力量也就是班杜拉所认为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教育中只有空洞的规范没法具体得让学生看到做到标准是个什么样,所以就需要教师找到榜样,让大家学习,这样榜样们,在成为标杆的同时,也形象化地诠释了抽象的标准和规范。
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的行为因此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示范性。要让学生示范的前提是老师做得足够好,这种好印象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第一印象。教师无论是什么活动,要给出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塑造良好自我的要求,更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负责态度。
早期良好环境的创设也极为关键,尤其军训,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学段变化时,在环境变化时,我们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良好的班级风貌,是较为容易的。前期工作做得好,后面就减少了基础的工作不断反复重复的次数,如果再打造出一套好的班干部团队,那其实班级管理是不那么累的,并且能过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幸福体验。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