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我四岁的时候,姨下地回来,攥着拳头神秘说:“给你捉了两只小刺猬!”我知道刺猬是身上长刺的小动物,不可能小得只攥到手里,再说刺猬浑身是刺,攥在手里也扎手哇,就知道姨的手里根本不是刺猬,是什么呢?我急着知道,就去掰姨的姨。姨赶紧把手松开了,原来两颗绿色的种子,枣核形的,外皮上都是刺。看它们那一身的刺,还真像刺猬。姨说,这是苍子棵的籽儿,叫苍耳。
后来去野地里玩儿,见到了长着苍耳的苍子棵,从它边上过,苍耳就能粘到衣服上。苍耳身上的刺都带着倒回钩,扎到衣服上不好择下来,硬拉会带出布丝儿。
到保定后不久,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孙悟空的小人书《假西天》,书里的老妖怪使的兵器是狼牙棒,棒头上布满长钉,打中就得出几个血窟窿,觉得这种兵器真厉害。可仔细研究,怎么看都像苍耳装了个长柄,不由对苍耳也刮目相看了。
保定市区路边也能看到野草,但多为禾本小草,绝没有苍子棵。我在保定见到苍子棵还是在西郊。1960年秋,我曾和同班马同学去西郊捋了稗子籽,是母亲鼓动我去的,说磨成面给我蒸饽饽。我俩稗子籽没捋多少,倒是一人收获了一裤腿的苍耳。我们择了半天才择干净,一人择下来一小把。我们没舍得扔掉,第二天把它拿班里搞小恶作剧,给班里带来不少欢笑。所谓小恶作剧,不过是偷偷粘在别人衣服上,或是明目张胆在甩在别人衣服上。
苍耳子附着力是很强的,粘了就很难自己掉下来。这种本事也是苍子棵的生存策略,它的包裹种子的总苞很重,不能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到处飞,这样繁衍后代的范围就受局限了,不过苍子棵有办法,生的儿子都带回钩刺,当动物或人从它身边一过,它就把它儿子免费送给你,让你免费给带到远方去,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网上有不少《骑“白马”的苍耳》的课件,看了觉得原文一定精彩,就查了一下原文的出处,原来出自《张秋生经典作品集·小巴掌童话》,文中那三个小苍耳唱的那首关于它们免费旅行的歌很棒:“小苍耳,骑‘白马’,没腿也能走天下。告别妈妈和故乡,快到远处去安家……”。
苍耳子“碰必粘”的本事,也给人们以启发,《平凡特技师》记载:“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有个名叫乔治的瑞士工程师带着他的狗到森林里散步,回到家后,他发现自己的裤子和狗的身上都粘着很多苍耳子,而且很难择(zhái)下来。受此启发,乔治发明了魔术贴,也叫粘扣带。”现在这种东西已应用到许多地方。
古时候,人们很有可能食用苍耳。明代《救荒本草》就收载了苍耳,一般认为它指的就是植物学上的苍耳。《诗经》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也有人认为是苍耳。还有杜甫《驱竖子摘苍耳》一诗中的苍耳,有人也认为就是现在的苍耳。
但现代科学检测证明,苍耳有毒,不宜食用,食用会有严重后果,历史上已有血的教训。据保定市档案馆编辑的《保定市大事记》记载:“1960年4月9日-11日,保定市连续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遍及7县、1区、46个公社、321个村庄,共296起,中毒群众4055人,死亡60人。中毒原因:野菜中毒(主要是苍尔棵)死亡52人,药物中毒死亡4人,吃杏仁中毒死亡4人。”
人们吃它,可能有认识不足的原因,也可能是迫不得已。总之,不能因为以前的人吃了,我们现在就接着吃。网上有教人怎么食用苍耳的,我觉得还是不学为好。这么多安全的不吃,非常去吃不安全的,没有必要。
植物智说苍耳的俗名有:苍子、稀刺苍耳、菜耳、猪耳、野茄、胡苍子、痴头婆、抢子、青棘子、羌子裸子、绵苍浪子、苍浪子、刺八裸、道人头、敝子、野茄子、老苍子、苍耳子、虱马头、粘头婆、怠耳、告发子、刺苍耳、蒙古苍耳、偏基苍耳、近无刺苍耳、一室苍耳。
《中国植物志》说,苍耳Xanthium sibiricum是菊科苍耳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苏联、伊朗、印度、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常生长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田边。此植物的总苞具钩状的硬刺,常贴附于家畜和人体上,故易于散布。为一种常见的田间杂草。种子可榨油,苍耳子油与桐油的性质相仿,可掺和桐油制油漆,也可作油墨、肥皂、油毡的原料;又可制硬化油及润滑油;果实供药用。
《中华本草》说,苍耳具有祛风,散热,除湿,解毒的功能。主治感冒,头风,头晕,鼻渊,目赤,目翳,风湿痹痛,拘挛麻木,风癞,疔疮,疥癣,皮肤瘙痒,痔疮,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