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变作为读书的最高标尺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自我剖析,让我发生最大改变的应该是凡事有觉知,不管这个觉知发生的快慢,总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本来刷着抖音一条接一条,脑子里会突然嗡一下,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有没有别的方式替代?只要开始思考,都不需要得出答案,就自然停下了这个动作,仅管这时候已经刷过去大半个小时,但有觉知总比没觉知要好。

回到读书这件事上面来,觉知同样重要。我最近在看的书有《认知觉醒》、《认知驱动》、《跨越不可能》、《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等,我不知道怎么命名这一类的书,姑且称为自修类书籍。我为什么会看这类型的书?大概率是因为我对过去的自己强烈的不满,有变好的意愿。那看这些书有什么用?我觉得看书跟小时候老师或者父母教我差不多,如果一个知识点只提到过一次,虽然非常有道理,但是我只是当时享受了一下知识穿过脑子的感觉,感觉自己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如果这个知识点像你父母或者老师一样反复重复,反复强调,再听不进去也会自己咂巴一下,更深一层地关联自己地生活,然后切实做出改变。而要做到重复有2个办法,第一是一本书看多遍,第二是同类型的书多找几本。而我更倾向后者,这也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像,一个人说话再有道理,但毕竟是一个人这么说而已,如果好几个人都在说这个事情,那大概率这真的是件好事,我不做就吃亏了。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不是阅读量。阅读量毫无意义,读了再多的书,没有改变,那就是书呆子,阅读量除了满足虚荣心,给别人说一说晒一晒之外没有用处,很有可能被人问一句:“有什么用?”直接破防。确实,读书是自己的事,而发生的改变才是别人能看得到。

那么读书的方法就很简单了,看到一个案例或者一个方法觉得非常有道理,非常契合自己(这就是触动),千万不要让他轻易溜走。可以当时就停下来,拼了命把这个知识点关联到自己的生活里来,或者可以记下来,回头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深思考,顺便再读一次原文。当关联过一次,或者导图做出来后,我会自己实践一下,可能印象不太深,没关系,我还有输出招,我把这些触动点结合自己的实践都展开写成了文章,最后继续前进,在别的书里可能还会再见这个知识点,而那时候,我们对这个知识点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当看到它重复出现的时候,会增加我实践下去的动力,因为现在毕竟已经有2个人说这事儿好了。

看书第一遍,思维导图第二遍,实践第三遍,输出第四遍,如果有幸在别的书里得到重复,那就是第五遍。5次重复得到一个改变的契机,我觉得是相当划算,而这本书也是物超所值。而书这种东西从这一刻开始,才真正意义上变成了我的“宝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