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在年轻时为了能够专心的学习,谢绝了一切的社交活动,甚至还将自己的书房给围了起来,几乎与外界隔断了联系。而且,董仲舒还不知疲倦地终日诵读,偶有所得便奋笔疾书,过得悠哉乐哉。他这次“闭关”有三年的时间,可在他看来只是几个昼夜而已,对于外界的变化竟浑然不觉。后来,他在罢官之后,为了能让自己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就再一次进行了“闭关”,此次竟然长达十七年。在此期间,他完全忽略了时间的存在,不但对《春秋公羊传》有了更加精深的理解,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为后世留下了《春秋繁露》的巨著,更被后人视为“汉代孔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里的“叶”,读“社”,是楚国地名,在今天河南叶县。叶公,是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地县尹,人称叶公。叶公也是有能耐、有政绩、有名气的。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就是这个叶公。有人就说,这故事,是孔子的徒弟们编的,那孔子就是那龙了。叶公好龙,龙请来了,他左看右看,左试右探,就是源于这个典故。
叶公问子路:你觉得你们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呀?子路没有回答,回去跟孔子说起这件事。孔子说:你怎么不回答呢?你可以说,你的老师我就是一个一发愤学习起来,就忘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得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叶公问子路,子路为什么不答呢?华杉老师认为因为他不该问,子路也没法答。孔子到了叶,叶公多次跟他讨论政事。《史记》记载,叶公问政,孔子回答说:“政在来远附迩”,就是近者悦,远者来。治下的人民很开心依附,外面的人想移民过来。叶公曾跟孔子讨论为人正直的标准,他说我们这儿有一个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举报了他。孔子对此大不以为然,说,父亲保护儿子,儿子包庇父亲,那才是人伦正直,所谓“大义灭亲”,不是义,也不是正直。所以他两人呢,不太能说到一块儿。
但孔子名气那么大,叶公把他请来了,也请教了,用不用他呢?叶公拿不准,他就去问子路:“你觉得你们老师这个人怎么样?”如果他没有解除过孔子,他这样问是可以的。他跟孔子交流过几回了,也有过观念上的不同。有此一问反应的是他内心的怀疑,也反应他对孔子之道的怀疑。所以常说给所谓“听信谗言”,源于内心的不信任。叶公有了怀疑之后,却去问徒弟怎么看师父,这显然不对,子路明知叶公的怀疑,所以只好选择回避。孔子一听,也明白了,说:你怎么不回答呢,你也不用跟他说师父多大本事,师父就是爱学习!就是勤学好问的瘾很大!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叶。
《朱子集注》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这三句实际上孔子自己说自己是个好学的人。,也是自己的自画像。王阳明说: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这里有儒家的真精神在,,不断精进。孔子自己也这样评论自己,在《论语》其它地方也有讲,他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也是他自己评论的。孔子讲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只是因为好学。又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也是说自己是好学。实际上,讲得既是谦虚又是实话。
孔子在此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个好学的人,而且,他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东西,若是没有经过发奋的学习,是很难熟练掌握的。孔子的好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为了证“道”,他曾不远千里跑去洛阳求教于老子。偶然在齐听到《韶》乐,就深深地沉浸到其美妙之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对此,他都是一种自觉的投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充实了心灵。
后人多关注孔子的人生修养和为学精神,但忽视了他的自信和自我肯定。在孔子的眼中,自己的人生是快乐、从容、稳健的。在他看来,只有努力学习求知、求道,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稳稳地行走在大道之上,行稳致远,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由内而外,可以冲淡对吃饭睡觉这等事情的兴趣,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产生忧愁,甚至连自己的年岁都可以忽略。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很充实,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
孔子之后,好学成为中国一个优良传统,乐学者历代不乏其人。也许有人会问,孔子“乐以忘忧”的“乐”在何处呢?“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不仅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且通过不断地学习也能给人带来无穷尽的欢乐。因为,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便你的内心有着一丝的忧愁和空虚,也会被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给冲淡和改变。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这并不能成为求学路上的障碍。只有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做到“发愤忘食”的地步,“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才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即便是在他步入晚年之后依然如故。所谓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的生命进入纯粹、澄明之境,已经出离了人生的本来局限。
今天这个忙碌纷扰的社会,人们更加需要通过学习来定位自我,充实自我,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稳和安定。只有这样,在忙忙碌碌中,才能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快乐。
看来,学习不仅使我妈快乐,还可以使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