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西林
比尔博士喜赠弹弓
九十年代初,老伴儿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工作,在美期间结识了一位名叫克利夫的教授。七十多年前教授全家曾在中国青岛定居二十多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离开了中国,可以说中国是他们家人的第二故乡。克利夫教授他还常来我国各地讲学,还常回青岛找到了信号山上德国总督旁边的他家旧居。这样,我家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接待者,一来二往两家关系更加亲近了。克利夫教授家的对门是位机械是师,名曰比尔,这位洋博士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比尔人家还出过一本书,里边有滋有味儿地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趣味文学作品。克利夫教授知道笔者喜爱写作,那次来华前,教授叮嘱比尔博士了在扉页上为我提词赠书,于是比尔的大作漂洋跨海过洋到了我手。收到比尔大作那天,翻开一瞧,我就被比尔制做和大玩弹弓的细节吸引住了,特别是看到书中比尔是扯掉皮鞋舌头来做弹弓的包弹皮情节,逗得我大笑不已,真真佩服美国佬们就“物”取材的妙招儿。
它让我晓得了,跟跳房房,解线扣,石头剪子布游戏一样,弹弓也是国际性青少年玩具。读了比尔写的书让我知道,美国娃儿们弹弓也是玩得相当花梢!迷蒙幻觉之中,我感觉到了在太平洋彼岸,有一位与我同爱弹弓的知已——比尔大哥!甚至常常奢想,哪天若能见到比尔,一定要跟他交流调侃一番弹弓的艺术!世间有这么一条规律,往往心想一定能成!
2010年初夏,我与老伴儿应克利夫教授之邀,赴美国旅居两个多月。我们是6月9日入住进克利夫教授家的。一周后,比尔夫妇邀请我们作客。其实我与比尔早已深知对方,并互视神交了,相见时竟同老友重逢那样,没有一丝的陌生。比尔家的一楼有比尔的工作间,工作间里有宽大的工作台,上面立着精巧车床,钻床,磨床,各式各样工具整齐地摆放着。他的金工技术和木工手艺非常精湛,我和老伴仔细欣赏着玻璃柜里他雕刻的艺术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动作滑稽可爱,他那高超手艺令我倾倒。您瞅,下面两件他的木刻作品,有味道吧。
参观完工作间,我们上了二楼客厅。刚一坐下,俩人就不约而同直切主题——弹弓。
比尔取出自己做的两付弹弓,高兴地对我说说,“这是当年给儿子的礼物、这个是送给孙子的弹弓,一只是用金属丝做架子的弹弓,非常精致。另一个树枝做架子的弹弓,与他书里的插图一模一样。我模着树枝弹弓,如同见到了老朋友,细细端详着它,努力回忆着书中那幅弹弓形状。经老伴翻译,我方晓得:树枝做架子弹弓是用枫木做的,是把比例合适的枫树小枝砍下,细心加热后,进行人工弯曲。比尔对我小时候葳铁丝做弹弓架子的方法很感兴趣,特别是把胶条塞进铁架左右两耳的做法非常欣赏。从我俩那个认真探讨弹弓艺术的专注神情看,咱尹某人和比尔大概那刻都忘记了自己是白发老人吧,美妙的弹弓艺术把我们唰地推回到半个多世纪的童年时代。两个中美老人,坐在同一个沙发上,两人一起手执弹弓,向同一个目标拉弓发射!
这是比尔太太抢拍下那个的镜头。临别时,比尔老哥把他书中的那个木架弹弓递给了我,笑迷迷地说,“喜欢它吧,是你的了”
我把比尔的木架弹弓礼物贴在胸口,心中暗说:“这家伙儿可是件宝贝!”
后来我写的《闲说弹弓》文章在北京四中《流石》校园季刊和《北京纪事》杂志2011年11、12期发表,为答谢责任编辑韩旭先生,我特意用粗铅丝和弹性较大的松紧带为他做了一付弹弓。你瞧,这个年轻人玩得多开心。老夫的手艺还没丢吧。
(上图是我制作的北京式崩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