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约了小德妈妈一起遛娃。我跟儿子说:“今天我们和小德一起去游乐场玩吧。”
儿子挽起双手,嘟起嘴说:“我不喜欢和小德玩,他太淘气了,他总是会打人。”
我哄他说:“小德很想跟你玩,他知道自己打人是不对的,所以他会改正。如果他还是会打人,你可以跟妈妈说好吗?”
儿子想了想,叹了口气说:“那好吧,我跟他玩吧。如果他打人,我就不跟他玩了。”
两个小家伙一见面,我儿子就对小德说:“我今天带了个奥特曼跟你一起玩,不过你不可以打人哟,这样我们才能做好朋友。”
小德妈妈一听这话有点尴尬,赶紧叮嘱小德说:“你听到哥哥跟你说什么了吗?不可以打架,不然你就没有朋友了。“
然后跟我聊了起来:“开学一个月了,老师说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最大问题就是有点霸道、鲁莽,不是撞了这个孩子,就是抢了那个孩子玩具,孩子们一跟他玩很快就起冲突,现在大家都不愿意跟他玩。你家祺祺怎么样?”
我说:“我也经常问他有没有交到朋友。他说已经在幼儿园有三个好朋友了,每天都很开心。”
小德妈说:“孩子愿意上幼儿园一定是因为那里好玩,好玩的前提就是有合拍的伴。但我这儿子的个性,恐怕是很难交朋友了。你是怎么教祺祺结识朋友的呢?”
我:“其实我在交朋友这块,比较内敛,慢热,交际能力还不如祺祺,所以经常也会看他怎么交朋友的。”
小德妈妈说:“这是天生交际能手吗?”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天生这个因素无从考量,但是后天影响肯定是有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结识小伙伴的能力比较差呢?
一般来说有这两种孩子会在结交朋友这块容易遇到问题:
一种是习惯攻击他人,不善表达情绪,爱动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
另一种是比较被动,不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比较内敛,害羞的孩子。
第一种孩子,因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更不懂得共情,于是荣誉与小伙伴产生冲突,自然得不到小伙伴们的喜爱。
而第二种孩子,其实也是我这种人,有点“社交恐惧症”,害怕与陌生的新朋友交往,情愿一个人呆着,也不太敢踏出主动交朋友的那一步。
其实第二种孩子一方面是不善于敞开心扉分享自己,对自己的内心保护过度 ,害怕未知的社交情景,也不太懂得交朋友的技巧,所以常常安静地躲在一旁,不合群。
综合来说,孩子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家长没有给到孩子优秀的社交榜样,孩子无从学习模仿。
比如像我这种妈妈,本身就不太擅长与不相熟的人交往,所以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有弱势,日常生活中会注意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榜样,也会尽可能帮助孩子去形成比较热情好客的个性。
在他刚开有社交行为的时候,我会替他开口结识小朋友,也会用一些他不是特别在意的小玩具分享给小朋友,让小朋友们愿意跟他一起玩。
在他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之后,我不再替他开口结识朋友,而是鼓励他主动开口或者行动去获取小伙伴的注意,并且常常鼓励他分享和小伙伴一起时的开心时光。
另一方面,发现跟他特别合拍的小朋友时,我会鼓励他邀请对方到家里一起玩,分享他的玩具。
二、家长有不恰当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个性或过于强势,或过于内敛。
有一种家长喜欢用暴力或者冷暴力对待孩子,觉得孩子除了物质需求需要满足,情感、思想方面只是个孩子,没什么需要沟通交流。
总是遭受家长的暴力教养,就会让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于是在与人相处中,也习惯性使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如果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情感、情绪变化,不给予疏导,那么就容易造成孩子不懂得认识、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选择用躲避或者暴力去进行社交。
还有一种家长喜欢过度保护、宠溺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发现他人的需求和情绪,因此不受身边人的喜欢。
或者也会造成孩子习惯性躲在家长的保护之下,不愿意离开家长羽翼之下去独立社交,害怕受到未知的伤害。
三、缺乏与小伙伴互动的一些小技巧。
不是所有孩子都天生会跟小伙伴相处,虽然很多孩子在模仿中能够学到一些社交技巧,但是作为家长,也可以协助孩子,引导他们掌握一些社交小技巧。
比如分享、幽默、乐于助人等。
而幼儿处于物权敏感期时,会对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分享,这个不属于自私、小气,千万不能因此给孩子贴上标签。
分享行为需要大人的示范、引导,但前提一定是孩子自己乐于分享,并且在分享过程中引导孩子去感受行为带来的快乐。
孩子间的幽默非常简单,并不需要多么刻意得去训练。比如我儿子这个年龄的孩子们,聊起屎尿屁就会笑得趴在地上了。当然,孩子们的幽默更多的是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带出的表达。
乐于助人这个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需要孩子懂得共情,有同情心,有爱心。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尝试动手照顾小动物,多帮家长做事情,并从帮助的过程中收获及时的肯定。
我深知自己的社交性格比较内敛,但并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我希望他活泼开朗,能够收获更多人的喜欢。所以我并没有在孩子开始有社交行为的时候,急于干预,而是常常默默地观察。
比如跟小朋友玩的时候,被抢玩具了,起冲突了,或者他特别想要参与别人的团体活动了,我都会尽量理他远一点,观察他的表现和反应,而不是出于保护他的目的及时出现去干预。
因为我觉得孩子就有孩子的社交方式,哪怕争吵、抢夺、甚至打闹,都是他们建立友谊的一种方式。
往往会发现,如果家长不干预,孩子们很快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然后180度转变,哪怕前一刻吵架哭了,下一刻又能一起嘻嘻哈哈地玩了。
因此,在观察我儿子的社交行为时,我发现我儿子有以下几点特别棒的方法,值得我学习:
一、观察对方在做的事情,靠近,模仿,然后顺利一起玩。
比如在泰国机场,一个韩国小朋友在候机椅子上跳来跳去,祺祺想跟他玩,于是他走到小男孩附近,也开始学他跳着玩,成功吸引小男孩注意之后,他就冲他笑,撩小男孩一起跳,接着一起跑,很快就变成两个人一起捉迷藏了。
二、利用小玩具,吸引对方注意,找到共同语言一起玩。
在曼谷的时候,他陪我登船,发现旁边有一个美国小男孩。可是小男孩自己拿着小汽车在地上玩。
于是,他找出自己的奥特曼,走过去小男孩面前,一边摆弄一遍夸张的表情给小男孩解释他的玩法,虽然对方完全听不懂,但是很快就因为玩具跟他玩在一起,两个人拿着玩具互相交换,玩得哈哈大笑起来。
三、用幽默语言吸引小团体注意,成功逆袭成C位游戏引领者。
放学的时候我接他稍晚了一点,他来到幼儿园门口的滑滑梯区域,看到同班的几个同学已经玩疯了,根本注意不到他准备加入。
于是,他把头抬得高高的,两手做成望眼镜状,冲进那群孩子中,高调地大声喊:“哎哟!你们是谁啊?我怎么看不到你们啊?你们都是谁啊?”
很快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然后一个个疯狂地冲他大喊大叫起来,然后一转身他就领着这帮小伙伴们冲锋陷阵去了。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仅仅是让孩子容易交到朋友不孤单这么简单,这对于孩子提升自信心,沟通表达、情商等综合能力素质,都有着的不可小觑的意义。